保育成為近年最炙手可熱的話題,港府也不甘後人,動輒把保育掛在嘴邊,可惜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由於保育政策天殘地缺,評級機制形同虛設,導致歷史建築一幢接一幢消失,近九十年歷史的灣仔轉角唐樓面臨清拆,正是港府葉公好龍的又一鐵證。
一幢位於灣仔史釗域道和謝斐道交界的轉角唐樓,最近被發展商發出收樓令通告,意味難逃清拆重建的命運。這幢唐樓除了有悠久歷史,最珍貴之處是屬於直角轉角唐樓,全港僅餘五幢,加上其弧形騎樓設計,更為罕見,拆一幢便少一幢。不可不知,該唐樓早於○九年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可惜拖拉七年一直未被正式評級,依然停留在建議階段,業主另謀發展,可謂應有權利。
事實上,即使私人歷史建築被古諮會評級,在現行機制下頂多只能製造輿論壓力,若業主一意孤行拆卸發展,根本莫奈其何。究其原因,古諮會的工作屬於行政性質,沒有保護歷史建築免受清拆的權力,惟有港府把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方能阻止業主清拆,但這又涉及賠償和法律等問題。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政府不可能強制業主保育,就算是一級歷史建築,也往往因為賠償問題爭持不下,最終只能消失於推土機下,何東花園便是典型例子。至於去年被清拆重建的三級歷史建築灣仔同德大押,也是殊途同歸。
可以看到,現時全港有一千四百多幢建築列入歷史建築名冊,其中七成屬私人物業,由於土地有價,歷史建築往往難以保留。而保育爭議之所以不絕如縷,在於港府沒有制訂完整的保育政策,也無法提供足夠誘因鼓勵業主保存舊建築,反而政府愈強調保育,愈引起業主疑慮,愈加快拆卸步伐,適得其反。景賢里是近年少數能逃過清拆厄運的歷史建築,也是港府迫於輿論壓力,以地換地的結果,惟類似例子可一不可再,尤其是本港房屋問題愈演愈烈,部分意見認為土地資源應該優先用來建屋,何況港府也不可能隨便動用巨額公帑買下每幢歷史建築,古蹟接連消失就是必然結果。
當然,港府所謂重視保育,說穿了不過是附庸風雅,口惠而實不至。曾有私人收藏家欲捐出余仁生家族「余園」內的歷史文物,並以興建博物館作為當局徵收其物業用來建路的交換條件,當局為求順利收地初時有求必應,但到了米已成炊則翻臉不認人,導致數以百計的珍貴文物因為沒有合適地方收藏而白白損毀。見微知著,港府到底對保育有多大誠意,對歷史有多大重視,不言自明。
其實,保育和發展並非不能並存,端視當局如何平衡取捨。新加坡和澳門面積比香港小得多,不少舊建築及舊城區依然保留完好,無奈港府從來只視保育為博取名聲的工具,用完即棄,欠缺通盤政策,注定只能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