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無寸進 磨刀霍霍向市民

港府推動醫療改革處處碰壁,最擅長的就是向市民開刀。當局放出風聲,欲將公立醫院急診費由一百元加至最高二百二十元,加幅一點二倍,普通門診亦由四十五元加至六十元,希望藉此拉平公院及私家醫生的收費差距,將病人趕向私人市場。不管這一辣招能否成功,結果都是令基層百上加斤。

公共醫療問題積重難返,由於前線醫護人手長期不足,十個茶壺七個蓋之下,病人輪候時間愈來愈長,醫療事故不絕如縷,引起怨聲載道。港府無力增加前線人手,又不願大幅提高公共醫療開支,早前曾推出醫保計劃,企圖將中產人士逼向私人市場,不料醫保計劃社會反應奇差,有口皆悲,至今一籌莫展。港府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擬通過增加急診室收費,迫使部分市民放棄公共醫療。目前光顧私家醫生一次收費約二百至三百元,若公院急診費提高至二百二十元,加上交通費用、輪候時間等成本,兩者收費水平已是不相伯仲。

一如既往,港府不是直接提出公共服務收費加價,而是找顧問公司作為擋箭牌,而顧問公司投桃報李,必然「研究出」港府最希望的結論,這情況正如當年港府為解決三條海底隧道交通流量不均的問題,由顧問公司提出「紅加東減」方案一樣。為了達到急診加價的目的,港府搬出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指目前的收費水平已是十多年前定下,遠遠追不上通貨膨脹,加價似乎是迫不得已。當局還聲言,將來決定加價水平會考慮市民的負擔能力,暗示會低於目前建議的水平,予外界尊重民意、體恤民困的表象,掩蓋其推卸公共醫療責任、打劫市民荷包的目的。

誠然,這些年香港百物騰貴,私人醫生收費增幅顯著,然而這並不是公院急診室及普通門診收費必須增加的理由。首先,公共醫療是社會福利,不是私營企業,沒有必要一定跟隨市場變化;其次,港府財政穩健,庫房連年水浸,並不是缺錢用,所謂「結構性財赤」乃是子虛烏有之事;更重要的是,即使公共醫療考慮成本無可厚非,但開源之前是否應該考慮節流呢?

事實上,別看港府在公共醫療方面投入的確有增加,但有多少錢花在病人身上,又有多少錢花在醫管局的庸官身上,根本是一筆糊塗帳。醫管局肥上瘦下早就備受詬病,而七大聯網制度有如七大山頭,疊床架屋,冗員眾多,更不知耗費了多少公帑。本屆政府上台之初煞有介事成立醫療人力規劃及專業服務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不料該委員會去年推出一份報告後就無疾而終,加上醫委會改革方案在立法會被拉布拖垮,自願醫保也是只聞樓梯響,所謂醫療改革根本是自欺欺人。

說甚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甚麼,本屆政府打着「適度有為」的招牌上台,卻不敢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醫療改革徒有口惠,惟有磨刀霍霍向市民。機關算盡太聰明,就不怕激起新的民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