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長者安享晚年 不能只是賣口乖

人口老化問題迫在眉睫,安老政策成為今年施政報告主要議題之一。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昨日出席立法會一個人口政策特別會議時亦重申,正就設立長者退休生活津貼進行可行性研究,希望方便長者返鄉下養老,預計一年後有初步建議;他並強調,長者對社會有很大貢獻,有關政策並非要強迫長者回內地養老,而是要讓他們能安享晚年。

隨着人口不斷老化,公共醫療及福利的壓力亦不斷增加,這是不爭的事實。港府承認,二十年後,本港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口將由目前約九十萬,急增至二百一十萬,即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由此可見,制訂一套全面的安老政策已刻不容緩。

當然,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港府知道人口老化是一回事,但能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則是另一回事。眾所周知,愈來愈多長者返內地頤養天年,現時在內地定居、合資格領取生果金的港人估計達六萬人,社會上早有意見認為,港府應盡快研究如何協助這批長者,問題不能一拖再拖。

須知港府拖得起,長者們卻拖不起。近年來,不少長期居住內地的老人家因不符合領取生果金的規定,結果積蓄耗盡,貧病交加,不得不回流香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社署數字顯示,定居內地長者回港求援的人數逐年上升,由○八年的九十多宗,上升至去年的一百一十多宗。不難預料,這個數字肯定還會繼續上升。

令人遺憾的是,雖然施政報告聲稱要做好安老服務,方便長者返鄉養老,但除了將生果金離港期限由二百四十日放寬到三百零五日之外,再也沒有任何協助長者的具體措施。實際上,在新政策之下,老人家每年仍需留港六十日才能享受區區一千元生果金,以致只有二千名長者受惠,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其實,為長者回內地養老提供方便,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一方面可讓在港無親無故的老人家與親友團聚,方便照顧;另一方面內地消費水平始終較香港低,老人家可享有較佳生活質素。更何況,內地居住環境、空氣質素也比香港優勝,長者選擇返鄉養老,還可以減輕香港的醫療、房屋及福利等各項社會成本,當局有甚麼理由要對他們諸多限制呢?

不過,要讓長者在內地安心養老,並不是只要提供一點金錢資助,便可以撒手不管,而是必須提供配套措施,特別是要想辦法幫老人家解決醫療問題。大家都知道,內地不僅看病貴看病難,而且質素參差,以致不少長者對醫院望而卻步,被迫舟車勞頓回港就醫。有學者建議,港府可以資助長者光顧在內地行醫的香港醫生;亦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港府可以在香港長者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立專門診所。一言以蔽之,事在人為,只要港府肯向長者伸出援手,辦法總是有的。

港府口口聲聲要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為,但只要看看今日不少長者晚景淒涼,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就足以證明當局根本是口惠實不至。古人說,為長者折枝,不為也,非不能也;挾泰山以超北海,不能也,非不為也。讓長者安享晚年,活得更有尊嚴,港府絕對不是做不到,關鍵是為與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