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加入歐元區是否錯誤

近日,歐洲各地爆發連場示威,而這些示威的生成背景,都是所屬國家在應對系統性金融危機時,需要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用內地的術語,即是「宏觀調控」。緊縮財政政策,意味着國家將要透過削減開支來控制、減少赤字,屆時,無論是福利還是教育等必要社會開支,將難逃被削減的命運。

何以如此呢?有人認為,問題要追溯到歐元區成立的那個時候。以近日屢傳問題的愛爾蘭為例,它是其中一個最早加入歐元區的國家,一九九九年已經使用歐元。而在此之前,愛爾蘭的經濟主要有三個亮點:第一,出口率非常高,與投資率形成一個正比;第二,愛爾蘭本土的房地產市場非常熾熱,從一九九五年到二○○七年,新樓價格升三點五倍,二手樓價格也升了三倍,近年愛爾蘭GDP增長,也是房地產奇迹使然;第三,愛爾蘭的企業稅只有百分之十二點五,遠比英國、法國、德國等低,大大吸引外商前往投資。

愛爾蘭在加入歐元區之前,熱錢已經從不同渠道源源不絕地湧入,泡沫幾近形成。然而,在有關問題未得到解決時,愛爾蘭已經加入歐元區,並以歐元取代愛爾蘭鎊;愛爾蘭亦需要放棄運用貨幣政策,把貨幣發行和利率釐定的權力都交由歐洲央行處理。

經濟學上,解決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問題,可從政府的財政政策或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着手。但是,加入歐元區後,各成員國都要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決定權,這猶如自廢了武功。歐元區各國經濟狀況不同,因此財政政策不統一,更遑論是貨幣政策了。加入歐元區令國家失去主導權,這是否錯誤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