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泰國故事

泰國學生示威現場似曾相識,參加集會的策略、行動、裝束、示威手勢都跟香港沒有很大分別,驟眼看來,還以為是反修例事件舊片重播。今次泰國群眾運動由學生在校園發動開始,看來已逐漸擴散,蔓延開去,走到街頭,吸引不少校外人士和已畢業的大學生參加,到後期更有反對派組織趁機鼓動,現今已匯聚成勢。他們提出三大訴求,包括解散國會、停止威脅異議人士、修正軍方制訂的憲法。最近更有人呼籲改革君主制,建立一個對民選機構負責的君主政體,提議削減王室預算,並要求君主避免干預政治。

這次以學生及年輕一代帶領的群眾運動,明顯可見新一代社會運動的特色,例如強調運動是沒有領導的自發性行為,去中心化,無大台,與香港佔中強調的特色何其相似。幾個集會中冒出來的領袖型人物都強調,現時的社會政治制度是軍人獨裁,不利新一代參與,他們要爭取年輕一代的未來地位。也有人認為,這次社會運動並非世代之爭,是改革進步對抗獨裁倒退。

泰國是單一議會君主立憲政制,王室地位崇高,對王室不敬,可控以「冒犯君主」罪,判監十五年。但政府的施政卻欠穩定,不時由不同背景的商人政客把持,政治黨派衝突頻仍,經選舉獲勝的新政府上台後常面臨不穩,最後由軍人發動政變控制大局。類似的選舉政變輪替時常發生,泰國人民也習以為常。反而今次群眾運動出現的改革君主制要求比較冒進,可能嚇走一些仍然尊敬王室的群眾運動支持者。現任泰王登基前風評欠佳,不如他父親般受國民敬重愛戴,但縱使不少人對現任泰王有微言,提到改革君主制,對不少泰國人來說仍是大逆不道。

但若說泰國政局動盪影響社會穩定,好像又不盡然。香港人喜歡去泰國旅遊,對當地十分熟悉,首都曼谷歌舞昇平,遊客如常活動,未見有任何影響。外資仍然進入,把泰國視為東盟最具投資潛力的國家,泰國政府也積極爭取成為東盟盟主的國際地位,政治風波好像對民生、旅遊和經濟影響不大。

不少評論指泰國這次由學生示威帶動的社會運動愈演愈烈,已提到限制軍人把持政府、修憲及改革君主制,種種層次提升,好像其他國家顏色革命的翻版,儼然有不少美國資助下的NGO背後運作的影子。例如香港反修例事件中的一名極度活躍外籍人士Brian Patrick Kern(曾冒充為華人江松澗),此君在港曾擁有的身份,包括國際學校教師、國際特赦組織幹事、英語傳媒撰稿人等。他在《港區國安法》推出前離港,如今已見在曼谷街頭出現,不知是否又有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