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先後推出三輪防疫抗疫基金,耗資三千多億元,據稱因財赤嚴重,財政儲備劇減,第三輪抗疫基金大大縮水,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在十一月結束,相信沒有第三期。旅遊業界最受疫情打擊,大部分旅行社八個月接近零收入,七十多間旅行社結業,年底估計有五百間旅行社倒閉,三千多名從業員失業。
業界向政府求救,除了需要繼續補助,亦希望盡快放寬禁聚令及開通關口,搞活了市場,才可以起死回生。可是急驚風遇上慢郎中,官員反應遲緩,開關無期,縱然把「健康碼」及「旅遊氣泡」說得琅琅上口,卻未見有實質進展。澳門已經在昨日起恢復個人遊,香港還在「商討」、「準備就緒」無限循環,靠廢官救亡,其實和等死沒有分別。
其實要救市也不是需要大學問,首先要控制疫情,多月來長期有輸入個案,某些南亞地區更是「常客」,必須列為高風險地區。內地疫情放緩,應盡快設立機制讓合資格的內地客免檢疫,只要個人遊「復活」,市況便有機扭轉,特區官員有在這方面盡力嗎?
以往從政的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是自己已經很努力,盡力而為,但經不起一句反駁:新界的牛也很勤力,是不是要找牠們做官?為官之道,不是你付出多少,而是市民收穫多少,才會覺得可以收貨,就像球隊的前鋒一直跑跑跑,從來不懂入球,老早就被踢出隊。
時至今日,新界的牛買少見少,而官員也不用以勤力來做藉口了,因為根本整個官場文化逆轉了,不但懶惰成為常態,懶得向市民交代,也不需要強調自己鞠躬盡瘁,因為資訊發達,大家有很多渠道可以看見實況,既然騙不了人,撕破臉也沒所謂。連前特首也說視民望如浮雲,民怨可以踢走不稱職的官員嗎?破了史上最低評分紀錄的律政司司長鄭若驊,還不是安然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