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新媒體

昔日互聯網還未普及,社會大眾接收資訊主要靠大眾媒體──訊息先經傳媒接收,加以消化後再編輯整理,向外報道,讀者通過閱讀和收聽收看接收。自從互聯網普及化,資訊不再是單向,而是多方向,容許互動,有如蜘蛛網般,不同的個體可以獨立多方連結,也可以用群組方式集體連結,資訊收發變得隨意,而且是多渠道多元化。群眾通過互聯網互動,形成社交媒體,藉資訊交流,逐漸出現一批 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他們發出的資訊和對議題的看法發展吸引力和說服力。

香港不少出自大眾傳媒的老一輩意見領袖,看見時代改變,近年紛紛變身,投身社交媒體,化為網紅(網絡紅人),繼續發揮其影響力。要改變個人的傳播環境並非太難,只要有私人工作間,加上錄影器材如相機、手機加上電腦,便可以製作視頻,放到網上,播映開去。只要吸引到一定數目的跟隨者,這些傳統健筆隨時會化身新的KOL。香港新媒體近年湧現的KOL並不止是傳統健筆,也衍生了不少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新一代,各有專業,立場各異。

網紅並不等於KOL,因網紅可能是短暫,單獨議題,熱潮過後便銷聲匿迹。最多人引的例子是傅園慧,她在二○一六年奧運會游泳比賽中一句「洪荒之力」成網絡上點擊最多的紅人,粉絲無數。但自該次奧運後,她雖繼續當國家隊的游泳運動員,表現未見突出,也上了數次電視綜藝節目,但人氣逐漸減低,今天已網紅不再。KOL的不同之處是長期的吸引力,就特定的議題發言,累積跟隨者,意見可能影響跟隨者的取向。各KOL專注的範疇不同,政事、親子、教化妝、財經投資、飲食、旅行,各具特色。至於他們對有關專門範疇有何獨特的認識和分析,則要長時間觀察才好下結論。

網上這許多專家不惜花時間製作視頻,放到網上供大眾免費瀏覽,到底目的何在?原來社交媒體KOL背後都有電子數據公司專責收集訪問者數據,然後把數據編排分類,供從事電子網絡廣告的公司參考,以決定是否在一些網絡媒體放置廣告,吸引哪一類消費者。廣告商是否放置廣告,先決條件是看這些網站平台是否知名度高,支持者或跟從者眾,以決定是否對消費者有影響力。一個知名度高的KOL,很可能有大量支持者或跟隨者,但未必影響他們的消費決定。反之,一個在較少範疇活躍具有強大影響力的KOL,雖算不上街知巷聞,但因一小撮的支持者對他亦步亦趨,消費模式受到影響,也可以吸引到特定的廣告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