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九一八不能忘 愛國始於歷史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八十九周年,內地多個城市以鳴鐘或拉響防空警報的方式,紀念將近一個世紀前的國殤事件。中華民族珍重和平年代的美好光景,但仍然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作為國家的一分子,香港亦曾歷經慘痛的「三年零八個月」,我們應當謹記日本侵華的教訓,使社會各界及青少年深知,香港與國家本是血脈相連的共同體。

西方史觀常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定於一九三九年九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但中國戰場早於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變」已進入全面抗日,故我們又將抗日戰爭稱為「八年抗戰」。直至近年,內地為更準確描述整段戰爭歷史,以及紀念在不同事件中犧牲的抗日英烈,就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定為抗日戰爭的開端。

由此看來,國家愈來愈重視紀念「九一八事變」,更於二○一七年要求教育部門修正教科書,將「八年抗戰」的措詞改為「十四年抗戰」。然而,就於今年「九一八事變」的翌日,剛卸任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居然參拜靖國神社,引起周邊國家及地區激烈反對。

社內供奉的所謂「英魂」,當中包括犯下滔天戰爭罪行的甲級戰犯,例如戰爭首相的東條英機、指揮部隊展開「南京大屠殺」的松井石根、策動「九一八事變」的板垣征四郎等,皆不應是死後大眾所供奉的對象。安倍於七年前二度拜相之際,帶有首相的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就連美國當年也曾對其行為表示過失望。

我們不要忘記,安倍在任內積極推動修改日本戰後的「和平憲法」,要求將「自衞隊」升格為「國防軍」。在遠東地區,日本自衞隊每年開支達到四十五億美元,僅次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比南韓的軍事支出還要高昂。於二○一五年,安倍政府更通過新法案,容許派遣自衞隊成員前往海外執行任務。凡此種種,都為亞太地區的局勢帶來不穩定因素,亦是曾受日本侵略的國家或地區理應警惕之事。

記得二十至三十年前的香港,不論是建制派還是民主派,都會有一定的國家意識。那些年頭,保釣風潮紅紅火火,部分民主派人士甚至會親身冒險,租用漁船登陸釣魚島宣示主權。即使他們在港的政治立場如何迥異,又跟建制派的政見如何相左,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仍然會選擇正確的路。

抗拒融合 負面排外

回歸二十多年後,應有的民族精神沒有在新一代扎根,有些學生整天抗拒內地與香港的融合,充斥極其負面的排外情緒。部分人士更嘲諷愛國者的行為,以不與內地有任何關連為「生活指導」,實在令人啼笑皆非。也許,香港真缺乏適當的國民教育,教育系統更沒有為年輕人建立足夠及正面的史觀。

民族記憶是認清自我身份的重要元素,當中部分關鍵成分更能世代相傳,植根於民族基因及深層文化之中,而通過學習歷史將能提升彼此的認同感。「九一八事變」,香港沒有大型的紀念活動,白白失去一個重要契機讓青少年學習歷史,當局及教育部門似乎要「知來者之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