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奇異的結合

香港的反對派之中,其實有好幾股力量,他們之間沒有共同的意識形態,世界觀不同,行事手法各異,卻因為反共、反北京中央政府或反特區政府的立場一致,擰在一塊。如果在外國,他們之間應該是彼此敵對,甚至會互相攻擊,但在香港卻聯合為一股力量,爭取共同的選民支持,他們的選民到底對這些政治人物和派系有幾多認識?

反對派之中本來有溫和派,如早期的民主黨、公民黨等,他們來自中產階層、專業人士,主張走議會路線,因成員的背景關係,他們與特區政府高官關係密切,或許曾是同行同業,有機會時常交流,或許是大學同學,參加過相同的會社,無論思想和生活上都彼此接近。

過去溫和反對派與政府未如近年的劍拔弩張,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也會間中吸納溫和反對派背景的成員進入管治班子,成為中央政策組的全職顧問;上屆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曾是民主黨副主席,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曾是民主黨成員和區議員;林鄭月娥班子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亦曾是民主黨要員。近年出現社會對立,加上溫和派換代,他們與特區政府日後是否仍能共事,充滿未知之數。

另一類立法會內的反對派主要是小團體和獨立個體,專門走冷門或偏激路線,吸引另類比較年輕激進的選民,在立法會選舉中,他們其實是分薄了溫和反對派的選票。香港立法會選舉採比例代表制,設計原意是為了保障小黨派的議席,而不利大黨出選,因為大黨就算吸引到很多選票,也不容易保證名單上位列較次者當選,反而一些走偏鋒的候選人,只要能夠吸引到區內百分之七、八的選票,便有足夠票數勝出。

問題是,這些小政黨、小團體的意識形態可以分別很大,甚至互相敵對,例如有團體以爭平等、爭人權為號召,甚至為特殊性傾向者爭權益,也有人以環保作競選綱領,他們在歐美的政治分類中,一般被列為左翼,肯定不見容於那些主張本土居民權利至上、排斥新移民的右翼團體。

奇怪的是,這些無論世界觀、思想和立場都敵對的團體,在香港竟然扭成同一股的反政府力量,在泛反對派的旗幟下聯合成共同陣線。

今次泛反對派的初選,可以明顯看出他們正在醞釀巨變,傳統走議會路線的大黨可能讓路給政治面目模糊的所謂「素人」,及有嚴重黑暴傾向的區議員。這班純粹祭出造反大旗的新興力量,未來將把立法會帶往何方,仍然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