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業強迫減價 商戶左右做人難

政府抗疫不力,導致疫情反覆,經濟振興無期,各行各業水深火熱,官員百無一用,一味用錢救亡,先後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昨日宣布將推出第三輪,金額以千億元計,可是廢官用錢也用得比人差,首期保就業計劃甩漏甚多,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將於本月底展開申請,但公布的細則又再度惹人非議。

政府規定兩大超市百佳及惠康在申請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後,須在九月至十一月期間向顧客提供各方面的減價優惠,或為弱勢社群或非政府機構提供超市現金券。而所持理由令人啼笑皆非,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解釋第一期計劃有三百七十多間獲補貼的大型企業,當中逾七成屬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如零售、餐飲、旅遊及酒店,相關企業值得批出補貼,但超市感覺上受影響較小。

官方解釋是愈描愈黑,原來憑感覺可以決定是否批出巨額公帑,真的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換句話說,沒有實質數據支持,即是「靠估」。勞福局局長羅致光稱相關超市須遞交有關優惠的方案,政府滿意方案後才會獲批第二期補貼,現時難以評論何謂滿意。羅局長真夠坦白,連政府自己也不肯定標準,卻要企業遵守,若不是故意留難,便是另一次貽笑大方的離地政策。

部分超市申請補貼不獲批准,已經引來批評不公,而強迫減價亦造成干擾市場,甚至觸及競爭法的底線,兩間超市實在左右做人難,所以有超市表示未決定是否申請第二期補貼。政府倒行逆施,政策匪夷所思,讓人摸不透究竟是想做鋤強扶弱的羅賓漢,還是資助巨企以減價打擊競爭對手?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官員難道不知道這個道理?

第二期保就業計劃亦將要求大型物業管理公司把收到的補貼,回饋不少於八成給業主或業主立案法團。事實上疫情下不少業主失業,但仍要交管理費,物管公司則相對影響較低,所以回饋補貼額予業主亦是合情合理。市民對措施表示歡迎,但就質疑來得太遲,從黑暴到疫魔,小業主都是被忽視的一群,有些更認為物管公司「一毫子都無蝕」,應該全數回饋補貼額。總之政府後知後覺,插手便添煩添亂。

保就業計劃錯漏百出,第一期被揭發有逾三百間公司的承諾受薪人數為零,但仍獲批補貼,令人嘩然。政府死撐這些機構在相關時段有聘用員工,仍然合乎資格。一邊廂像冤大頭慷慨,倒錢落海,另一邊廂卻做守財奴,錙銖必較,漠視多個行業苦況,狠狠對工友關閘。第三輪保就業計劃必須堵塞這些漏洞,有團體更促請應該集中支援僱員,特別是為前兩輪基金中未受惠的工友提供援助。

保就業計劃杯水車薪,失業率節節上升,終超過百分之六,為十五年來最高,今日公布的最新失業情況亦不容樂觀。補貼想用來紓緩失業問題,作為一支強心針,幫企業及打工仔吊命,講求時間的迫切性。官員慣性歎慢板,不急市民所急,救市政策擠牙膏式出台,不少商戶或僱員都撐不下去,逼人減價以為造福社會,難保又是一次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