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都是外向型經濟,靠的是資金、物流和人流的進出帶動經濟,四大主要行業中,貿易和物流、旅遊佔本地生產總值兩成五以上,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香港很多對外的經濟活動停頓,出口減少,旅客大減九成九,今年頭兩季本地生產總值都下跌百分之九,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相信疫情短期內難以消失,步入冬季後極可能有新一輪的爆發,疫苗估計還要多等一年才成熟,未來一、兩年,疫情將是經濟最大的憂患。
香港一直作為中國與西方的橋樑,左右逢源,在中國近四十年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全球化高歌猛進的時候,香港正因為這個背景,從中獲取不少經濟利益。反觀美國,為了自身的霸權利益,無視疫病防控工作,試圖以新冷戰策略圍堵中國,從華為到TikTok,更甚者利用取消對港最優惠待遇來要挾特區乃至中央,但我們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始終不為所動。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怨憤夾着賭氣地聲稱「失去最優惠待遇後的香港,在中國的統治下永遠不會成功,市場將跌落地獄,沒人會去做生意」,這種狂言不足為怪,但不論從民族立場或政治現實考慮,香港這個「韋小寶」,在朝廷與天地會之間的小混混角色,已漸漸演不下去。
面對疫情和逆全球化這些客觀現實,香港也可以靈活多變。要變的是,我們必須在經濟結構上作出變革,增強經濟內循環,方可渡過難關。經濟內循環的概念,不可只局限於香港這麼小的經濟規模,香港的經濟發展要有更強的全國全局觀念。筆者認為,縱使疫情當前,大灣區的經濟融合規劃不可以停下來,各行各業乃至個人心態也要改變,鼓起勇氣離開固有的舒適圈,擁抱機遇和大市場,接受新挑戰,努力提升自身水平,了解內地市場的需要。
短期措施方面,建制派要求政府盡快重啟經濟,否則飲食、零售、旅遊酒店、美容等服務行業都會撐不下去。在中央支持下,香港將推行普及病毒檢測,希望最大程度上發現隱形患者,減少社區傳播鏈,然後將新個案盡快消除,再推行參考內地和新加坡的健康碼系統經驗,把已作檢測和沒有徵狀人士,以手機掛上健康碼,服務業等就可安心接待這些客人,令服務業重新啟動業務;萬一有人確診,都可以透過健康碼找到感染源頭。另一方面,疫情下香港與內地交流接近零,令很多跨境家庭和工友都苦不堪言,內地各省市已全面解封,澳門逐步與內地城市成功以健康碼處理過境問題,唯獨香港卻成了孤島,此刻爭取開通健康碼系統對香港尤其重要。
香港排斥內地的所謂「本土主義」,實為香港發展的心理障礙,意圖令不少人在機會面前裹足不前,港人應深刻批判其虛妄和禍害。內循環另一關鍵是刺激本地消費,就要增加市民收入,要做到這一點,便要針對香港資本密集的經濟模式,政府應更積極介入市場,推動多元經濟,減少財團壟斷和霸權,以更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基層要增加收入,中產要減少住房開支的壓力,市民口袋有餘錢,才能以本地消費帶動經濟循環。藏富於民,積聚力量和民心,香港才可應對漫長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