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資產噩夢重現 破產署仍歎慢板

屋漏偏逢連夜雨。本港疫情雖然稍歇,但經濟仍然沒有起色,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今年本地經濟增長預測,下調為負百分之四至負百分之七,不可謂不驚人,加上久違的負資產崔護重來,蟄伏一時的黑暴再起,令本已遍體鱗傷的經濟雪上加霜。

數字顯示,截至第一季末的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達三百八十四宗,按季飆升兩倍。金管局解釋,相關個案涉及銀行職員的住屋按揭貸款或按揭保險計劃貸款,這類貸款的按揭成數一般較高,似要為驚魂未定的市場壓驚,但姑勿論如何,負資產噩夢重現已是不爭的事實。

想當年,香港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復有沙士襲擊,負資產哀鴻遍野,幾乎每日都有燒炭新聞報道,簡直不堪回首。現在疫情肆虐全球,大蕭條迫在眉睫,歷史似乎又再重演。目前樓價比高位已見顯著回落,部分業主資不抵債絕對不足為奇。事實上,特首林鄭月娥去年推出所謂的房策六招,當中包括引入空置稅,當時業界已經警告,此舉將令回落的樓市火上加油,加劇市場調整幅度,倘調整過急而導致銀行要求按揭客戶提早還款,負資產必會湧現;而其後《施政報告》提出的放寬首置按揭上限,外界更擔心市民盲目入市,一旦經濟轉差勢必遍地「樓蟹」。事實證明,當日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社會動盪加上負資產風暴,香港如何抵擋?

諷刺的是,政府部門對岌岌可危的市況彷彿視若無睹。審計署昨日公布最新一期衡工量值報告,揭發破產管理署積壓大量破產及清盤個案未處理,○二年前的個案至今仍有近兩成即二百宗原封不動,其中三宗清盤個案更由一九七六年頒令至今拖延四十三年,令人瞠目結舌;另有四宗破產個案亦拖延近三十年,簡直不可思議。隨着負資產個案急增,申請破產的個案亦必隨之上升,破產署繼續歎慢板,除了損害債權人權益,本港經濟亦更難恢復,甚至影響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和效率。

當然,意見接受,態度照舊,向來是港產官僚最大特點。審計署年年衡工量值,被點名批評的部門一大堆,可惜官僚陋習積重難返,這種例行公事能否令部門改善施政令人懷疑。破產署的糊塗帳只是冰山一角,地政總署同樣被踢爆管理短期租約不力,原定七年為短期租約用地原則,竟有多達四成二的土地、即二千三百多份租約超過二十年,其中最長年期達五十五年,半世紀仍用短期租約,間接導致政府土地收入減少,亦未能地盡其用。港府一味呻地從何來,卻從不檢視土地資源錯配,還汲汲於發展「明日大嶼」,捨近求遠,愚不可及。

其實,覓地建屋並非天大難事,收回閒置土地及短期租約已可解決不少問題,加上社會要求樓市「撤辣」之聲不絕於耳,只要港府從善如流,待樓市重拾升軌,香港必能重出生天。奈何港府胡混度日,廢官敷衍塞責,如今黑暴再起,香港要撥開雲霧真是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