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急轉彎 勞資適應難

同心抗疫,共度時艱,冇靈魂政府的口號,又一次成為諷刺。紓困措施漏洞百出,資助行業未能一視同仁,保就業措施被利用來裁員取利,各界狂轟,當局卻表示不擬補漏,過了差不多一星期,特首林鄭月娥又要出來「補鑊」,所謂「補充」實在是更改細節,政策五時花六時變,實在令人無所適從。

措施話改就改 官僚添煩添亂

政府上周三宣布新一輪紓困措施,以八百億元推行「保就業計劃」,向全港合資格僱主提供半年工資補貼,上限每名僱員每月九千元,以保障在此期間不裁員,但計劃未正式落實,已被批評潛在極多漏洞。新措施容許僱主在獲得資助下,不向僱員百分百支薪,例如可以八折支薪,亦無禁制公司要求員工放無薪假。而且公司在領取政府資助時不能減省人手,但仍可以減工時或改聘兼職,甚至可以解僱高薪員工,另聘薪酬較低的員工,便足以維持員工人數,來滿足紓困新措施要求。

當局不是沒有聽到各界的反應,但竟為了加快落實措施,不惜任由漏洞出現,無意制訂具阻嚇力的懲罰機制,簡直默許有僱主利用這些漏洞吞掉資助,「保就業」變成保資助,失去本來意義,甚至累及部分打工仔飯碗。結果特首林鄭月娥昨日要出來「補充」,稱為防疫抗疫基金「保就業計劃」補充資料,表示僱主可以在一至三月選其中一個月的僱員人數來申請資助,而領取資助期間,僱員人數不得少於三月份數目,換言之四月份人事變動不能作為申請根據。

林鄭這項補充明顯是回應坊間流傳僱主蠱惑增聘親友來欺騙資助,但勞福局局長羅致光曾公開表示容許僱主以一月至四月其中一個月份資料來申請工資補貼,各行各業僱主都聽得清清楚楚,亦開始以官方發言內容來作準備,但林鄭突然出來「補充」,政策措施一時一樣,「急轉彎」讓人隨時跌得一仆一碌,難免又招來怨聲載道。而且林鄭的「補充」亦只是小修小補,大部分漏洞依然存在,徒為勞資雙方添煩添亂。

高官捧着鐵飯碗,很多一畢業便加入政府,大半世在官府打滾,思想「離地」,完全不了解私營市場運作,大灑金錢也是事倍功半,政策「漏網之魚」俯拾皆是,像第二輪抗疫措施資助受規管停業的場所,儘管業界多次疾呼救命,興趣班及Playgroup仍然不包括在內,預計將有大量倒閉,業界質疑政府為何未能一視同仁,以政府後知後覺的慣例,可能之後又列這些行業入補貼名單,可是姍姍來遲,人家都關門結了業,又有何用呢?

「唔禁又禁」各行各業叫苦連天

紓困計劃忽視的名單難以盡錄,例如自僱人士需要有供強積金才可獲得津貼,十八歲以下及六十五歲以上的受薪人士及本地兼職家務助理因為可獲豁免供強積金,未能領取自僱津貼,僱主亦不能領取薪金資助,紓困計劃對勞資都毫無幫助,而散工及大部分運動教練亦無法成為受惠者。外界亦一直關注政府會否撥款支援失業人士,會否考慮成立失業援助金,但林鄭答案依然教人絕望,稱「保就業計劃」的力度和速度正是要阻截失業的情況出現,隨手便把皮球拋給僱主,稱希望他們生意有起色,可請回被裁人士。最後一句,還是叫失業人士申請綜援。

這個政府有哪一次推行新政策會令人滿意,總是甩甩漏漏, 招來民怨,需要各界點醒,然後才急急補鑊,紓困措施如此,抗疫措施亦是一樣 。封關拖拖拉拉,檢疫錯漏百出,禁聚令及限制場所營運名單,也是「禁啲唔禁啲」,戲院、酒吧及美容院,官方最初表明不會下令關閉,都是等出了事,有人受到傳染,後知後覺急忙下禁令,「唔禁又禁」令到業界叫苦連天。砍人一刀,之後再來幫人止血,這就是無能政府的「紓困」措施。

《論語》中孔子談政:「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特區的問題,不在於資源不足,而是政府未能妥善運用資源,不是所有地方政府可以一擲千億元救市,即使部分國家也不能,但也很少有像香港政府執行如此差勁。市民願意與政府共度時艱,但不希望難關是因為敗政所產生。這個政府倒行逆施,小幫忙,大靠害,市民對所謂紓困計劃,還是不要抱太大期望,免得希望愈大,失望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