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與總統劃界線 共和黨人兩頭難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美媒日前披露共和黨參議院全國委員會向競選機構發送的備忘錄,當中除了建議該黨候選人以「積極攻擊中國」回應疫情,亦建議他們避重就輕,放棄就總統特朗普的抗疫表現進行辯護,僅強調特氏在疫情初期頒布針對中國的入境禁令來得及時。

如果說當今高度分裂的美國政壇還有甚麼共識,攻擊中國肯定是其中之一。前副總統拜登被特朗普陣營標籤為北京拜登,上述備忘錄之所以建議候選人將重點放在特氏對中國實施的入境禁令,是因拜登曾被指反對該政策。拜登陣營亦不甘示弱,指控特氏因擔心跟中方達成的貿易協議破局,當初未有堅持要求中方容許美方專家入境考察,批評特氏現在轉軚卸責,是「改寫歷史」。

基層黨員 得罪不起

都說政治上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不可以說」,據報備忘錄曝光後,特氏的競選團隊大為惱火,上周末親自向共和黨參議院全國委員會的負責人表達不滿,暗示候選人如按備忘錄的劇本「演出」,將可能失去總統支持,也可能失去特朗普鐵粉的選票。委員會方面事後強調,備忘錄中部分用語可能有不當的地方,但總體而言,重點是在「攻擊中國」,而非「跟總統劃清界線」,強調委員會跟總統之間的關係,親密無間。

特朗普上台三年多以來,整體民意支持度幾乎沒有超越五成以上,但共和黨基層卻始終對他不離不棄。近日在各州出現反對「居家令」的遊行集會,基本上就是特氏政治實力的一次大「晒冷」。兩年前的國會中期選舉,候選人爭取黨內提名必須先獲特朗普背書,而現時仍敢於直批特氏的共和黨人,可謂鳳毛麟角,除了曾參選一二年總統大選、行將退休的羅姆尼外,幾乎無人敢公開對特朗普說「不」。

如今共和黨政客已跟特氏綁在同一戰車上,問題是爭取到特朗普支持者,勢必趕走獨立及溫和選民,如何因應取捨,實在傷腦筋。回想一六年總統選舉時,有聲音認為特氏作為政治素人,一無人脈二無班底,上台後將受控於共和黨建制,實踐證明,這是極大的政治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