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創新與兩制

香港要再出發,不可依舊地把殖民地的一套,從人事到組織制度到管治思維,一成不變,或更變本加厲地承襲過來,把香港變成沒有英國人的「殖民地」,讓親英親美的華人坐上英國人原來的位置,來監督香港繼續的殖民地化。

再出發便是重新確定香港的位置,便牽連到基本法的主要支柱。

一國兩制中的一國與兩制都是有機的結合,不是機械性的堆砌出來。國內外不少人誤以為鄧小平所說的「五十年不變」是凍結不變。這個看法一是罔視社會和制度不可能一成不變。連清朝的祖宗之法不可變已成清朝崩潰的主因。世界上那有人為僵封不變?二是鄧小平所說的是體制,香港不改資本主義,這是大原則,也正是「一國兩制」制訂時的原意。難道香港的一制要是殖民地的一制嗎?

資本主義制度與殖民地制度有巨大的差異,只是中英談判時中方代表搞不清楚,回歸後更不願去弄清楚。結果在回歸後便由曾蔭權等英國訓練出來的官僚進一步加重香港一制內殖民地的成分,不是去殖民地化,而是去中國化。把香港的社會氣氛、主流意識形態替換成反共反中、親英親美,比回歸前更殖民地化。正因為這樣認知上的失誤,回歸後由曾蔭權等殖民地官僚主政下,香港的經濟結構、公共政策的發展只造就少數親英美的買辦精英,而社會兩極化嚴重。教育制度也藉口引進英美體系而形成比回歸前更為緊密的殖民地化綑綁。在這樣的形勢下,香港與內地更有人呼籲,在內地造幾個香港,把殖民地租界化,侵蝕內地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體制。一國兩制的誤解禍延內地。

一國兩制的真意是兩制之間互相比較激盪,促成各自的制度創新,把一國與兩制同時推動發展。

資本主義香港一制的創新,是要吸納國際上不同資本主義社會的先進經驗,作本身制度創新的參考和取材,不止地學習和發展,用制度的創新推動香港社會內部的言行實踐與知識的更新。同樣地,內地的社會主義亦要了解海內外歷史上的社會主義經驗,取長捨短,結合國情而加以糅合創新。此中沒有祖宗之法,也不排洋或崇洋。當然也可參考資本主義的制度,但當屬福利主義或德國社會市場的資本主義,而不是最野蠻的十九世紀資本主義,不可能學殖民主義下的香港經驗。

「一國兩制」的目的是求進步,以人為本,不是政治權宜。兩制之間不是隔絕而是相促進,相輔相成,內容便豐富很多,需要知識和實踐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