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預計短期內簽訂貿易談判第一階段協議文本,中方同意在貿戰前的二百四十億美元基礎上,未來兩年再採購三百二十億美元美國農產品,未來會盡力將採購規模增至每年五百億美元;這個數額在達成協議前,中方已表明明年可望達到。以這個購買額去換取內地產品輸美時降低關稅,基本並沒有問題,只要維持這個購買美國農產品份額,特朗普就沒有誘因去亂加輸美產品關稅。
中國的龐大市場需求,單從美國輸入五百億美元農產品根本無法應付,需要開拓新的農產品輸華渠道,美國大豆輸華由一六年時佔該國大豆出口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二,下降到一八年的百分之十八,顯示出中國已找到代替美國大豆的新貨源,不再側重美國大豆供應,新的大豆來源就是巴西及阿根廷。有了這些新貨源,保持供應穩定,只要從巴西、阿根廷的輸入量調減,轉為進口美國提出的購買額,就可以保有輸美產品原有關稅,做法根本沒有困難。相對地,若過於側重進口美國大豆而沒有其他供應補充,輸美產品關稅必然遭美國飛擒大咬,所以今次貿易談判的主導權並非外界所指是美方。
農業供應鏈的調節亦是平衡國際貿易的技巧,中國原來的畜牧業發達,需要倚賴大豆加工為飼料,現逐步調節到從其他國家進口肉類。中國今年上半年牛肉進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五成,但不是進口美國牛肉,主要是阿根廷等南美國家進口產品,而今年中國新增新西蘭輸入紅肉,該國有近四成肉類輸入中國,往後更不斷增加供應量及類別。這樣的調節,是應對非洲豬瘟對中國畜牧業的打擊,同時增加進口肉類以減少畜牧業對大豆的需求,締造了新的食物供應鏈。
透過從不同國家進口農產品,增加相互經貿關係,中國產品的出路就會變得更為廣闊,既減輕側重輸美的壓力,亦掃除沒有美國市場就不行的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