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議只見讓步 博弈勝負已分

正當《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生效而令中美關係陷入低谷、外界拭目以待中方如何反制之際,中美貿易戰卻反高潮地敲響暫時休戰的鐘聲。兩國預計下月簽署第一階段協議,中國同意在多方面作出大幅度讓步,換取美國分階段取消對華貨品加徵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喜不自勝,揚言農民需要購買更大的拖拉機,因為協議帶來很多生意云云。簡單一句話,折射出這場世紀博弈以美方嘗盡甜頭勝出。

第一階段協議長達八十多頁、共有九大章節,預料簽署三十日後生效。內容涵蓋美國要求中國讓步的各個範疇,除了要中方加碼購買美國農產品至每年四百到五百億美元,還要求中國在知識產權、技術轉移、金融服務、貨幣及匯率等經貿領域作出「結構性改革」。必須指出,協議還包括設立一個爭端解決機制,表面上是確保雙方都能快速有效地按機制執行協議,但骨子裏是讓美方名正言順對中國實施監控,一旦中方的採購或改革進度未如理想,便可藉機發難。有人形容此舉為協議「最辣」之處,雖不中亦不遠。

最令人側目的是,中國花盡血本採購美國農產品,又擴大對金融服務業的准入等等,卻只換來美方無限期暫停原定今日向一千五百六十億美元中國貨加徵百分之十五的關稅,之前對中國產品加徵百分之廿五的關稅則仍然維持,特朗普更表明這是用於立即展開的第二階段協議談判,意謂談判陸續有來,沒完沒了。

顯而易見,美國欲壑難填,不是一次過吃下中國整頭牛,而是邊打邊吃,邊談邊吃,每次談判都割去一些肉,吃多一點,再吃多一點,現在先食左髀,食完左髀食右髀,最終是將整頭牛「肢解」吃掉,連骨頭都不剩下。難為中方還美其名曰「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則的基礎上達成協議」,又強調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但人們看見的是中國不斷讓步,任由美國予取予求,既見不到平等,又談不上尊重,更見不到合作,說是城下之盟也不誇張。所謂合則兩利,其實是美國一注獨贏,中國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最強助選 以德報怨

本來,特朗普有連任壓力,中方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外界估計中國可能採取拖字訣,將談判拖延至美國大選之後,尤其是特朗普簽署針對香港的人權法案,令兩國關係更趨緊張,沒理由還要向美國屈服。詎料事與願違,北京購買美國大豆的金額甚至比過去採購波音飛機還要大手筆。美國農民財源滾滾,自然對特朗普心悅誠服,別說要購買更大的拖拉機,農業州份的選票亦必然盡收特氏囊中。有人形容中國是特朗普「最強助選人」,讓他以此「戰績」轉移國內彈劾壓力,增加連任籌碼,不可謂不貼切。

問題是,中山狼的故事還不深刻嗎?中國以德報怨,不但不能換來美國感激,反而只會恩將仇報。美國既視中國為頭號競爭對手,白宮高層甚至以「冷戰」思維看待中美關係,打壓中國只會無所不用其極,愈演愈烈。現在的第一階段協議暫時讓中國得以喘息,不過是出於美國當前經濟需要,也是選舉工程的一部分,一旦特朗普成功連任,固然繼續「肢解」中國,強迫中國買完大豆買飛機,買完飛機買汽車,買完汽車買科技產品;即使上場的不是特朗普而是民主黨人,圍堵中國的大政方針也不會改變,中國還能讓步多少次?難道永遠都要跪低嗎?

非我族類,其心必壞。中美政治體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注定兩國即使身處同一個太平洋,中間也橫亘了不可逾越的鴻溝。即使中國一再強調永不稱霸、永不擴張,美國也不會相信。中國若以為金錢可買來和平,那是一廂情願。正如古人所說,以戰止戰,雖戰可也。美國之所以得寸進尺,步步進逼,就是因為中國逆來順受,步步退讓。明乎此,忍氣吞聲根本沒有出路,除了拿起獵槍迎接那豺狼,已沒有其他可行之法。

遙想當年,新中國一窮二白,面對西方的封鎖與圍堵,毛澤東尚且豪邁宣稱:「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鄧小平也曾信心滿滿地說:「最不怕封鎖、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國。」這絕不是妄自尊大,而是歷經磨難後的經驗總結,也是對中華民族的充分自信。時移勢易,中國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整體國力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偏偏失去當年領導人的豪情壯志,是因為承平太久變得身嬌肉貴,還是怯洋懼外的劣根性於今尤烈?

丟掉幻想 以戰止戰

須知道,中美博弈並非一朝一夕可以了斷,而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的事,貿易戰只是第一回合,更漫長更激烈的戰爭還在後頭。特別是小小香港成為反中亂港的橋頭堡,也是中美之爭的主戰場,美國策動港版顏色革命大顯威風,接着又藉着人權法案實施長臂管轄,北京的反制卻顯得力不從心,甚至一讓再讓。美國得隴望蜀,針對新疆的人權法案緊接上台,還有台灣牌、南海牌等等輪番上陣,對中國的圍堵沒有一刻放鬆,中國若不丟掉幻想,一味心存僥倖,後果必然是災難性。

說到底,打鐵還需自身硬,狹路相逢勇者勝。中華民族又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敢戰方能止戰,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只嘆蒼茫大地,誰主浮沉!當今之世還有沒有第二個毛澤東?還有沒有另一個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