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一個地方的盛衰總是有迹可尋,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又由國際金融中心淪落為政治之都、暴力之城,百多年來的成就毀於一場黑色暴亂,特區庸官之無能有目共睹。如今經濟插水,百業蕭條,政府更可能出現十五年來首次赤字,此情此景下,港府推出第四輪紓困措施,成效有多大令人懷疑。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宣布涉款逾四十億元的第四輪共九項紓困措施,包括為期四個月的減免非住宅用戶每月七成半水費及排污費,以及提供七成半電費補貼;為非住宅物業提供進一步差餉寬免;一八/一九課稅年度利得稅、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的納稅人可申請分期繳稅,當局會豁免附加稅,為期不超過一年。另外,當局會為個別行業提供津貼,例如啟德郵輪碼頭租金減免、回收基金為回收企業推出一次性租金津貼,證券及期貨事務監督委員會寬免持牌人士和中介機構來年牌照年費。而僱員再培訓局「特別‧愛增值」計劃亦擬透過修例,提高每位學員每月最高津貼額等。
紓困措施看似林林總總,惟受惠對象仍以中小企為主,針對打工仔的只有分期交稅及提高僱員再培訓金額而已。誠然,黑色暴亂重創旅遊業,多個相關行業處於吊鹽水狀態,對上兩輪紓困措施如按人頭補貼旅行社、資助運輸燃料開支、豁免一千幾百元牌費等,被批評為杯水車薪,搔不着癢處,隨着經濟進一步轉差,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無可厚非。問題是,紓困措施已推出到第四輪,這何嘗不是反面說明了之前的措施子彈虛發,根本無力應對和化解危機?如果紓困措施一擊即中,豈要推完又推,恍如唧牙膏般唧一唧才動一動?
今次的減免電費、水費、排污費等,依然難脫小恩小惠的套路,而且受惠都是商戶、業主,並非基層從業員。更何況,第二輪紓困措施涉款近二百億元,尚且被批評為不到位,今次只涉及區區數十億元,又能起多少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可不提,本港最新失業率已上升至百分之三點一,個別行業如零售及餐飲更高達百分之五及突破百分之六,有關數字還未反映最新情況,未來失業人數肯定有增無減,奈何四輪紓困措施仍然見不到港府有急基層所急,基層打工仔依然未能直接受惠。正如外界指出,與其浪費彈藥,用不得其所,不如索性全民派錢,起碼雨露均霑,人人受惠,或最低限度豁免預繳稅,總好過選擇性派糖,誰哭得大聲就有糖食,到頭來只能甜一甜嘴巴,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再說,大部分措施必須得到立法會審批,「特別‧愛增值」計劃提高津貼金額更涉及修例,以現時行政立法關係之惡劣,反對派得勢不饒人,是否同政府合作無人說得準。其實誰都知道,香港經濟困局源於止暴制亂無期,剛過去的周末周日打砸搶燒再現,特首林鄭月娥形容是對經濟復甦「淋冷水」,希望暴力能夠止息云云。然而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林鄭說得煞有介事,做就敷衍了事,只要繼續綏靖投降,繼續無所作為,即使推出第五、第六、第七輪紓困措施,終究也是無濟於事。
屋漏偏逢連夜雨。區議會選舉一役建制派慘敗,市民以手上一票表態不信任政府、唾棄政府,官民關係陷入低谷,甚至出現「民視官如寇讎」的心態,加上港府出現財赤幾成定局,在一片混亂的社會環境下,在經濟危如累卵的窘境下,人們更關心的是,耗資數以千億元計的「明日大嶼」是否還要硬上馬?尤其是港府近年的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港珠澳大橋和港深廣高鐵皆淪為大白象工程,萬一「明日大嶼」重蹈覆轍,財政儲備因此耗盡,勢必變成「明日浩劫」,別說隨時成為壓垮特區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毀掉整個香港才是最不堪設想。
很可惜,林鄭剛愎自用,新一份《施政報告》仍堅持「明日大嶼」如期上馬,擺明高估自己的執行能力,低估市民的反彈阻力。人們不明白的是,為何港府大慷納稅人之慨,興建一個爭議多多、大而無當、不知何年何月方能兌現的「願景」,也不肯將同樣的公帑還富於民、開倉紓困、解基層燃眉之急。對市民錙銖必較,對大白象工程則多多益善,寧願倒錢落海,還美其名曰與民同行、共度時艱,簡直偽善。
正如本報一再指出,香港已發展土地僅及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遠低於國際標準,有很多位於鬧市的閒置土地養在深閨人未識。就以毗鄰大埔富善邨一幅佔地逾六公頃的土地為例,既有完善交通配套,又接近購物商場,一旦建成公屋,可提供數千單位,讓逾萬人居住,然而當局有眼不識寶,任由這幅靚地閒置最少二十年,而且全港類似的閒置地皮不在少數,單是廢棄校舍已有逾百間,更遑論新界有大量棕地可供開發。港府捨易取難,倒行逆施,一再挑戰民憤極限,終於讓反對派有可乘之機,藉着一場無中生有的「反送中」鬧劇而鬧得不可收拾。廢官不知自省,只知藥石亂投,更多更大的暴亂恐怕還在後頭。
說來無比唏噓,今日的特區一片愁雲慘霧,經濟插水不用說,人心愈走愈遠才是最難修補。經過廿二年的驗證,加上一場黑暴,「港人治港」徹底失敗已是路人皆見,單靠小修小補,香港這艘破船又能走多遠、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