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倒錢落海 不如發展新界

經歷了半年的黑色暴亂,香港已不可能回復昔日的歲月靜好,偏偏有一樣事物永不改變,那就是港府廢官的倒行逆施、剛愎自用。面對經濟下行,百業蕭條,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坦言未來兩、三年都可能出現財赤,卻依然無意叫停耗資六千多億元的「明日大嶼」計劃,寧願掏空庫房也不肯將公帑用於改善民生,尤其是發展現有新界土地,解決房屋問題,都可謂咄咄怪事。

港府預計明年將出現十五年來首見的財赤,而且未來數年也難有好轉,在此情此景下,除了推出紓困措施,更應對準社會深層次問題下藥。很可惜,別說四輪紓困措施只有大業主和個別商戶受惠,困擾特區至深的房屋問題更是死結難解。昨日立法會一個公聽會上,有基層人士反映劏房租金升幅驚人,市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要求港府規管租約,引起衝突場面,民憤之激烈,可見一斑。

也難怪基層人士情緒激動。目前本港有二十萬人居住在危機四伏的劏房之內,公屋輪候人數更達二十六萬,平均輪候時間長達五點四年,「貧無立錐之地」可說是香港窮人的寫照。港府明知問題刻不容緩,依然堅持以沒有十多廿年不能成事的「明日大嶼」畫餅充飢,陳茂波甚至表明不准市民推遲交稅,以免出現千億財赤,也要「明日大嶼」如期開展,並考慮發債籌措資金云云。正如立法會議員質疑,政府預告出現財赤,發債更可能導致財政進一步惡化,將來恐恨錯難返,到底硬推的理由是甚麼?

公私合作 解燃眉急

是的,香港勝在底子深厚,財政健全,這也是經歷了半年亂事,社會仍能維持正常運作的主要原因。但隨着經濟急劇惡化,香港底子再厚,遲早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港府聲稱「明日大嶼」在十多年後可為過百萬人提供居所,無非望梅止渴,十多年後是甚麼光景根本無人說得準;何況本港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隨時過萬億元也不能埋單。在經濟前景一片灰暗之下,公帑更須用得其所,港府與其倒錢落海,不如利用公私營合作模式,加快發展新界農地及棕地,直接有效地解決住屋燃眉之急。

統計顯示,目前新界有過千公頃的農地被發展商囤積,尚未發展的棕地更有三千多公頃,顯然是發展潛力極大的寶庫。只要港府提供發展誘因,例如規劃交通配套,放寬地積比率,簡化申請程序,發展商必然願意合作。事實上,公私營合作模式早有先例可循,沙田、馬鞍山、將軍澳等新市鎮都是極成功的例子,例如沙田一開始由四間私人發展商合作發展,其中七成土地用作基建和興建公屋,餘下由發展商平均分配興建大型私人屋苑。至於觀塘麗港城也是另一個公私營合作的典範,為何港英時期做得到,港人治港做不到?只要建立公開透明的機制供公眾監督,發展商在改劃農地時補足地價,避免官商勾結的嫌疑,公私營合作必能更有效率地增加房屋供應,總好過用遠水來救近火。

更不可不提,本港現時有三大工業邨,分別位於大埔、將軍澳和元朗,隨着工業式微,工業邨大都有名無實,部分更有大幅空置土地的情況。既然如此,港府何不主動調查並重新規劃,將僅餘的工業遷往內地,重整及善用有關土地以解決房屋問題?須知道,工業邨政策已是四十多年前制訂,早就不合時宜,現今工業邨交通配套完善,土地早已平整,用於建屋事半功倍,誰曰不宜?尤其是毗鄰大埔工業邨一幅佔地逾六公頃的土地,既有完善交通配套,又接近購物商場,一旦建成公屋,可讓逾萬人居住,偏偏當局有眼不識寶,任由這幅靚地閒置最少二十年,簡直莫名其妙。

活化工廈 全盤規劃

同樣道理,葵涌、長沙灣、新蒲崗等工業區現已沒有多少工業,許多舊式工廈都不是從事工業用途,惟港府現行的活化工廈計劃限制多多,手續繁複,導致獲批的只佔極少數。與其暴殄天物,何不拆牆鬆綁,大刀闊斧改革相關政策,讓業主提高可建樓層,增加改建的吸引力;甚至容許發展商一次過收購多幢工廈,一併發展並為整區進行全盤活化,配合港府的發展規劃,將整個舊區改頭換面。去年有智庫進行調查,多達六成半市民認同政府提供誘因促進公私營合作建屋,反映市民眼睛始終是雪亮的,只要出發點是為了解決房屋問題,是為了市民福祉着想,反對阻力自然就會消失。

本來,港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就是為公私營合作試水溫,奈何爆發反修例暴亂後港府恍如驚弓之鳥,急推《收回土地條例》向發展商硬性收地欲挽回低殘的民望,公私營發展便鮮再提起。問題是,港府低估《收回土地條例》的阻力,除了發展商已見反彈,向小地主和農戶收地更隨時重蹈「菜園村」的覆轍,弱勢政府管治勢必雪上加霜。

其實,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拓土建屋也是一樣,只要能最快最直接增加供應,就是最好的方法。明乎此,港府廢官還汲汲於如同海市蜃樓一般的「明日大嶼」,甚至傾家蕩產也要逆民意而行,卻放棄發展現成的新界土地,不是太愚不可及嗎?香港已到了日暮途窮的地步,大環境被悲觀氣氛所籠罩,年輕人看不見出路,紛紛走上街頭。市民要的是一帖快速見效的良藥,而不是不切實際的願景,港府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