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大國博弈變質 暗鬥更兼明爭

中美關係錯綜複雜,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既有摩擦也有妥協,一路走來磕磕碰碰,兜兜轉轉。過去的說法是,好不到哪裏去,也壞不到哪裏去。然而時移世易,隨着美國調整戰略,將遏制中國作為基本國策,雙方是否還能夠保持「鬥而不破」的局面,令人不無疑問,也不無擔心。

全面打壓 隨時走火

儘管日前中美達成貿易戰暫時停火的共識,據說中方還答應額外購買一萬二千億美元美國產品,但由於美方貪得無厭,得寸進尺,雙方要在未來九十日內達成協議,一點也不樂觀。君不見,美國為了阻止中國科技發展,無所不用其極,中興和華為先後成為打擊目標,接下來不知還會輪到誰遭殃,美國咄咄逼人,暗鬥變成明爭,貿易戰不但難望平息,反而可能進一步升級,乃至演變成長期冷戰。

正如有人指出,中美關係正從根本上發生質變,從不損害彼此利益的「競爭」關係,轉化為削弱對方能力的「敵對」關係,就像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這並非無的放矢,美國人一來出於內心的焦慮,二來出於維護霸權的需要,勢必全方位遏制中國,貿易戰只是其中一環,雙方在軍事、安全、外交等領域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反而更令人擔心。尤其是台海和南海方面,美國不斷興風作浪,隨時有擦槍走火的可能。

根據歷史經驗,但凡有任何國家的實力稍為接近美國,美國就會毫不猶豫對其下手。日本就是典型例子,當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製造業傲視全球,貿易遍布世界時,立即遭到美國連環打壓,最後更被迫簽下《廣場協議》,從此一蹶不振。前蘇聯的下場更可悲,不僅在冷戰中一敗塗地,而且分崩離析,一個國家被肢解成十幾個,再也無法與美國爭霸。

事實證明,美國絕不容許任何國家威脅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哪怕是盟友也不放過,即使如日本一般的附庸國也被痛下殺手。更何況,中國和美國本來就存在許多不可調和的矛盾,意識形態有別、政治體制不同、價值觀和文化差異,加上中國實力日益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無不令美國人惴惴不安。

早在奧巴馬時代,美國就以「重返亞太」和「亞太再平衡」為名,將六成軍力放到亞洲來對付中國。特朗普上台後更是打着「美國優先」旗號,大幅調整戰略部署,一方面推出「印太戰略」,拉攏其他國家圍堵中國,一方面發動前所未有的貿易戰,欲將「中國製造2025」置於死地。

所以說,中美較量是歷史的必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對於這場來勢洶洶的貿易戰,西方輿論幾乎一面倒唱衰中國,中國國內也出現不少悲觀論調,認為應該繼續韜光養晦,不應與美國直接對抗,否則必輸無疑。無可否認,不管是整體國力還是科技實力,目前中國都還比不上美國,在貿易戰中處於被動也是事實,但這並不是放棄抵抗、坐以待斃的理由。須知美國發動貿易戰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所謂公平貿易,更是為了阻止中國崛起,即使中方妥協讓步,美方也不會收手,只會得寸進尺,步步進逼,非把中國變成第二個日本不可。

不怕外患 最怕內憂

但中國畢竟不是日本。當今中國經濟總量和整體實力都遠勝當年的日本,而且擁有龐大內需市場,更具有獨特的舉國體制優勢,有利於打持久戰和消耗戰,不可能被輕易擊垮,關鍵是必須沉着應戰,不要自亂陣腳。當年日本和蘇聯之所以被美國輕易擊敗,實力不如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犯錯,令美國有機可乘。正如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道理一樣,內憂往往甚於外患,中國不怕美國遏制,也不怕打貿易戰,最怕自己失去信心,更怕洋奴漢奸從中搞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