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一個有關一帶一路的討論會,主講的是我和另一位香港的朋友。據主辦者中國研究所所長告知,報名的有五百人,到場的二百多人把會場坐滿。這樣的反應,在香港舉辦的中亞研討會也有,差別是香港與會者中的大學生寥寥可數;在倫敦的這次討論會,半數以上是大學生、研究生,或許這反映倫敦濃厚的學術氣氛。
討論會採取的形式是問答,沒有指定範圍,故此提問與答覆,是從歷史到今天,從國際政治到地緣政治、地緣經濟乃至金融。提問者大多是依據西方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的質疑,卻沒有對整個倡議,以至涉及的地區、國家的深入具體認識,即使來自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的和在大學教授中亞課程的,思維和邏輯並沒有突破西方媒體所宣傳的框框,對中國的動機變成想當然的陰謀詭計;台上另一位講者,出身英國外交系統的,也是一樣。
我們來自香港的作用,是把真實的世界介紹出來。中國沒有一帶一路的整體計劃,也缺乏協調,理由是中國並不是以此倡議來建立帝國,而是依循絲路精神推動各國的連接交流,最多是做生意,但也不是跨國公司的追求短期高利潤。我們舉出眾多例子,聽眾都覺得耳目一新,例如投資緬甸,我們指中國沒有規劃,只有項目,反而是日本大肆投資,豁免欠債,有中長期的規劃。但西方媒體只批評中國不批評日本,政治偏頗極深。
我相信香港可以更好地在國際上解說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