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冷熱分明 龍頭說徒然自欺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上月成為國家戰略,立即成為熱門話題。廣東省說幹就幹,合共投資一千三百多億元的五大重點項目近日在廣州「大灣區核心」已然破土動工,效率之高令人刮目相看,澳門方面亦積極研究跟進,唯獨香港這邊靜悄悄,波瀾不興。在對待大灣區的態度上,粵澳的熱烈同香港的冷淡,對比鮮明。

內地傳媒報道,廣州市的五個重點項目都是大手筆,其中汽車園項目規劃面積五平方公里,總投資四百五十億元;智慧城項目投資逾二百億元,已與二十多個合作夥伴達成合作協議;投資四百六十億元的廣州地鐵十八號線項目連接南沙及廣州市區,建成後交通僅需半小時。廣州市坐言起行,早着先鞭,大灣區內廣東其他八個城市也不甘後人,相信各地新項目新規劃將令人眼花繚亂,一番龍爭虎鬥在所難免。澳門方面也不敢怠慢,已成立由特首崔世安掛帥的「建設工作委員會」,統籌「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設計,就如何融入大灣區,澳門也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推出具體項目只是時間問題。

相比廣東城市及澳門在大灣區建設方面的爭先恐後,你追我趕,香港這邊似乎甚麼事都沒有發生,唯一的動靜就是港府日前組團訪問廣東六個城市,與其說體現港府的重視,不如說這是一次高官謝幕觀光之旅,這從參與成員白天杯盞交錯、晚上又迫不及待找地方消遣可見一斑。難為港府高官大言炎炎,強調香港可成為大灣區「龍頭」、「超級聯繫人」,完全是自說自話。更可笑的是,香港有些人對任何與內地合作的項目都一味反對,亦以陰謀論看待大灣區,喋喋不休於「被規劃」,生動演繹何謂「夜郎自大」。

大灣區其實並非新概念,某程度上是十多年前大珠三角「九加二」計劃的翻版,但不同的是,香港這些年陷入內鬥內耗的泥沼無法自拔,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競爭力每況愈下,反觀內地城市及澳門早非吳下阿蒙,此消彼長,主客易勢。可以看到,澳門發展一日千里,昔日的「梳打埠」脫胎換骨,人均經濟產值早在○七年已超過香港;廣東省發展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論單打獨鬥,廣州市經濟產值早已後來居上,深圳亦將在兩年內超過香港;論廣東九城市的綜合實力,已經超出香港多倍;論發展前景及潛力,香港同廣東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在這種情況下,港府猶言「龍頭」、「超級聯繫人」,不禁令人有今夕何夕之嘆。

合作則贏,孤立則輸,這是當今世界競爭發展的大勢。香港需要大灣區,遠甚於大灣區需要香港,這是不爭的事實,香港只有加快同珠三角的經濟融合,才能避免邊緣化。正如內地官媒警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香港想搭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要快。港府繼續自我感覺良好,香港人繼續坐井觀天,到頭來粵港澳大灣區變成粵澳大灣區,受損失的只是香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