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年回歸之初,香港「核心價值」的問題尚未提出。不過,大致上的意思香港人是明白的,中南海也是明白的,這就是《中英聯合聲明》和香港《基本法》中都強調的「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香港的「核心價值」已經「寫」進了這些權威協議和法律文件之中,也正是這些「核心價值」構成了北京「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大政方針的基本要素。換言之,沒有這些「核心價值」,就沒有「一國兩制」;損害這些「核心價值」,就是損害「一國兩制」。
「核心價值」這一說法的提出是這些年的事情,且逐漸凝聚成了香港的社會共識,在各種討論和媒體報道中,「維護香港核心價值」、「捍衞香港核心價值」成為愈來愈明確的概念和詞語。大家覺得這比籠統說保持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等更簡潔、鮮明和有力。而「核心價值」包括港人早已熟悉的法治、自由、人權、公平、正義、公開透明、民主普選、為政誠信、廉潔負責等等,這些東西構成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而這些東西從「名詞」上講,在內地的社會主義「一國憲法」中也都有,都寫得冠冕堂皇,但香港人看不到這些東西真正能讓內地百姓享用、真正有制度的保障和成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香港人看到的只是一紙空文。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對比,香港人才會特別珍惜自己的核心價值,堅決保護和捍衞這些核心價值。與此同時,回歸以來發生的一些事情,無論是來自北京的訊息,還是來自中南海駐港機構的訊息,以至曾蔭權政府的管治表現,都讓港人感到香港的核心價值受到侵蝕和損害,香港人很是擔憂,也變得非常敏感。中南海不是愛說要有「憂患意識」嗎?這正是港人最大最深的憂患意識。
在今次特首選舉中,北京提出了三項條件的新思路:一曰「愛國愛港」、二曰「能力較強」、三曰「民望較高」,並以這個新思路設定了允許建制派有不少於兩人競爭參選,希望他們是「君子之爭」,希望他們「比理念、比政綱、比能力」。
中南海這個新思路和「三比」之要求,較以往的「純粹欽點」加「封閉式投票」的特首選舉,有了一定的進步,已敢於面對七百萬市民,面對民意民情。對此,港人無疑是歡迎的,然而,港人更重視的是,特首選舉及未來當選者的人品和施政,能不能體現及捍衞香港的「核心價值」?如果選舉的過程和結果有違這些「核心價值」,香港人還是不能接受,而那個被選出來的特首及未來的管治和施政還將遇到巨大的麻煩。
那麼,今次特首選舉應如何體現一定程度上符合香港「核心價值」的要求呢?首先,選出來的特首須是民望高者,這能部分體現「民主普選」的核心價值;其二,選出的特首要有較高的政治誠信度,不能讓一個誠信早已破產或疑點重重的候選人當上特首;其三,選出的特首要自身清廉、遵紀守法,不能有「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之污點和嫌疑;其四,選上的特首要公開明確的表示以捍衞香港核心價值為己任也。
上述四條做不到,新選出來的特首就一定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