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雖說是小圈子選舉,限於一千二百人選委可投票,但當中央政府提出愛國愛港、能力與民望三個標準後,參與的範圍一下子擴大至選委以外。能力反映在政綱上,政綱好壞,以及候選人好壞,亦即反映在民望上。
代表民望的民意調查不是一千二百人選委的支持率,而是更大社會範圍內的抽樣調查。後者雖不能等同於一人一票的普選,多個由不同機構按嚴格抽樣做的連串調查,卻可大致地反映民意、民望。
一連串的黑材料出台,有真有假。真的使我們更清楚候選人的實際為人、做事方法和能力;假的則顯示出競選中利益衝突產生出來的醜惡行為。對於選舉而言,即使普選亦免不了黑材料,真的多反映社會大眾的真誠參與,不懼權勢;假的則多顯示出這個社會有權有勢者的醜陋,因為普羅大眾沒有能力製造假的黑材料。
二○一七年特首將由普選產生,今次的特首選舉因此變成了普選的過渡。唐梁之爭變成真正的選舉,涉及利益的更替對立競爭,部分地提早了普選特首的情況,讓中央政府和香港社會提早了解和適應。
更重要的是,黑材料的湧現,一方面警告有意從政者要早早潔身自愛,不能像曾蔭權、唐英年等輕易惹來以權謀私、利益輸送嫌疑,香港社會大眾會對政治人物嚴加監督監視。另方面,中央政府和香港社會亦要加強警覺,甚至應採取行動,以阻止炮製假黑材料的機構、媒體和個人任意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