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縮減大學規模

在不少國家,大學生失業都是社會不滿、政治矛盾的根源。特別是內地,早前大學生還是天之驕子,不旋踵便加入了社會的農民工隊伍乃至失業大軍。當然,內地失業率並不高,經濟還是高增長,但大學生對工作、收入的期望還是天之驕子時代的一套,不少人便抗拒辛苦的體力工作和收入較低的服務業職位,寧願失業也不為五斗米折腰。過一段時間,社會積累一大批眼高手低、生活貧困的失業或半失業大學生,他們心存怨恨,便會產生出不少反建制、反社會的傾向乃至行為。

在歐美及拉美,大量失業的大學生是社會抗爭運動的主力,好處是通過抗爭促使社會變化,壞處是社會矛盾激化,甚至導致社會分裂,演變成政治抗爭。

英國卻不同,主因是大學生失業現象已持續多年,從保守黨戴卓爾夫人時代開始,大學生與社會都習慣了大學畢業即失業。但是,現在有了新趨勢,年輕人不願入大學,反而寧願中學畢業後找工作。因為在英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優勢不比中學生大,反而少了幾年工作經驗,也負上了政府債務。此所以英國適齡上大學的人數減少,英國擴大了的大學便缺乏生源,只能拚命在海外招生,甚至出賣學位文憑。這對英國大學體制帶來不少消極作用,大學變成學店,浪費社會資源。

內地正面臨大學學位過多的困擾,或許一方面要調整社會對大學教育的看法,是全人教育不是職業培訓;另一方面,也要對大學的規模稍加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