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價格不斷攀升,鮮豬肉也存在大幅漲價的壓力。由買手及肉商組成的鮮肉大聯盟指本港三間生豬代理商壟斷市場,控制供應量,致使生豬拍賣價半年內飆升近四成,如果情況持續,零售價可能由目前的每斤三十六元至三十八元,增至四十二元。業界要求政府積極介入,穩定生豬供應量,長遠而言,應進一步開放生豬入口,增加市場競爭。
居不可無竹,食不可無肉。豬肉一向是中國人的主要食糧,雖然現在食品種類豐富,惟豬肉在食品結構中的地位維持不變。生豬供應量不足,除了導致豬肉批發價上升,進而推動零售價上升,更會牽一髮動全身,令其他副食品價格上調,食肆亦會被迫加價,引發連鎖反應,刺激通脹。
二○○七年至二○○八年間,正是由於內地豬肉價格大幅上漲,引發全國通貨膨脹,香港遭受池魚之殃,曾引起怨聲載道。事實上,在內地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中,食品價格的權重最大,而豬肉作為主要食品項目,約佔消費者物價指數近一成,因此有「豬肉不長翅膀,通脹不會上升」的說法,足以反映豬肉價格升跌的敏感性,以及對通脹的影響力。換句話說,要控制通脹,首先就要確保豬肉價格穩定。
目前的情形與當年驚人地相似,通脹正在不斷升溫,如果豬肉價格再漲,勢必雪上加霜,嚴重影響民生。民以食為天,豬肉價格關乎千家萬戶,當局必須確保肉價穩定,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是確保生豬供應穩定,該出手時就出手,該介入時就介入。
本港並沒有生豬入口管制,理論上,只要符合健康標準及衞生檢疫條件的都可以入口,但事實卻是,目前本港生豬只有兩個來源,一是內地入口,二是本地養殖,由於本地養殖數量極有限,絕大部分生豬都來自內地,來源地單一,令人擔心市場會產生壟斷的問題。雖然,生豬入口代理商已由以前的一家擴大到三家,但其中一家獨大,佔有八成市場份額,這樣的市場結構顯然不利於競爭。
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黃金法則,只有引入競爭才能降低價格,令消費者得到最大的好處。在確保品質監管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適度開放生豬入口符合港人的利益。人們注意到,深圳市豬肉零售價每斤十一至十二元,僅及香港三分之一,兩地豬肉來源相同,生產成本應該差不多,為甚麼一河之隔,價格就相差這麼大呢?這足以反映本港的豬肉價格偏貴,如果開放市場,增加供應,鼓勵競爭,應該有一定的降價空間。
當然,生豬供港受到內地出口政策的規管,香港若希望改變遊戲規則,必須與中央討論。國家領導人一再重申,凡是對香港有利的事情,中央政府都一定支持,所以,人們擔心的不是中央政府是否支持港人的合理訴求,而是港府對肉價問題掉以輕心,繼續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