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內地孕婦 不能頭痛醫頭

內地孕婦湧港分娩,導致公立醫院產科及兒科服務瀕臨爆煲,港府左支右絀,左度右計,在絞盡腦汁之下,終於推出七招應對措施。不過,這些措施到底能不能切實執行,成效如何,卻引起業界強烈質疑。

食物及衞生局公布的措施包括,內地孕婦須證明懷孕情況正常才獲簽發預約證明書、打擊非法中介人、由衞生署統籌及記錄預約證明書防止造假等。此外,當局還將成立工作小組,每年年初制訂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數字。對此,醫生團體認為措施程序繁複,不如直接「封頂」,控制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數目;而私家醫院聯會則認為現時訂下限制數目言之尚早,完全不切實際。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公院醫生面對瀕臨爆煲的工作壓力,當然極力贊成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而私家醫院基於本身利益的考慮,顯然不願減少內地孕婦,這正是港府早前提出「八萬八」產子目標反應冷淡的主要原因。今次當局推出七招應對措施,雖然也許可以暫時紓緩公院的壓力,但正如醫生團體所說,在如此繁複的程序之下,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到底能減輕多少,實在是很大的疑問,最怕的是弄巧反拙,添煩添亂。

眾所周知,隨着愈來愈多內地孕婦來港分娩,相關行業儼然已形成一條產業鏈。食衞局局長周一嶽首次承認,有中介機構從事違規行為,也有不少私家醫生簽發不正確的預約證明書以取得床位。在這種情況下,當局推出補救措施,打擊非法中介人,固然是應有之義,問題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有利可圖,必然有人繼續鑽空子,如果當局認為推出這些措施就可以杜絕所有亂象,未免太樂觀了。

事實上,自從港府宣布限制內地孕婦來港分娩後,雖然部分公立醫院已停收今年的內地孕婦預約,但中介機構非但沒有停手,反而益發猖獗,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之下,內地孕婦湧港潮愈演愈烈,導致私家醫院產房床位爭崩頭,出現天價床位,今年十二月分娩的「生仔套餐」價已炒到十二萬元。甚至有中介機構聲稱,可以透過口岸汽車專用通道,安排不符入境規定的孕婦順利來港分娩。由此可見,假如當局未能嚴格把關,切實監管,有措施還是等於無措施。

當然,不管當局推出多少招,都只是權宜之策,要徹底解決問題,歸根究柢還是必須有全面的、長遠的規劃和政策。港府口口聲聲要發展醫療產業,鼓勵醫院拓展境外客源,可惜只是坐而論道,至今沒有相應的措施配合。其實,隨着私家醫院不斷挖角,公立醫院人手早已捉襟見肘,無奈港府一直無動於衷,坐視情況日趨惡化,以致連內地孕婦來港分娩也應付不了,使商機變成危機。試想想,倘若港府能夠未雨綢繆,及早作出規劃,合理調配資源,增加設施,培訓人手,又何至於落得如此狼狽的地步呢?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無濟於事的,惟有對症下藥,因勢利導,盡快制訂長遠人口政策以及與之配套的醫療、教育、房屋、福利政策,才能化危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