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炒高租金 藝術無處容身

港府空談活化工廈發展文化藝術,卻無視租金飆升迫使棲身工廈的藝術工作者無處容身。藝術關注組織昨日到街頭表演,並展出一幅名為《最後一隻北極熊》的畫作,寓意活化政策適得其反,藝術工作者已瀕臨絕種。

本港寸金尺土,租金昂貴,要找理想創作空間並不容易。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工業北移,工廈大量空置,吸引畫室、樂隊、劇團、陶藝等文化團體進駐,原因是工廈間隔寬敞,租金便宜,管理方式相對靈活,加上政府放任自流,自由度高,十分合適藝術創作。十多年來,工廈文化藝術活動已開花結果,並自發孕育出各類文化主題區,如以視覺藝術為主的火炭,以獨立音樂為主的觀塘,以劇場及表演藝術為主的新蒲崗,以時裝設計為主的長沙灣。此外,大角咀、葵涌、柴灣、黃竹坑、鴨脷洲等大小工業區,都遍布藝術家的蹤迹。

無奈好景不長,近年樓價攀升,尤其是港府推出工廈活化政策,工廈業主紛紛申請改變用途,要麼改建住宅,要麼改建酒店旅館,致使工廈逐漸減少,發展文化藝術的空間持續萎縮,即使仍然保留的工廈也變得奇貨可居,租金水漲船高。過去一年,全港工廈的應課差餉上升百分之七,其中觀塘區更大幅上升二成,令自食其力的藝術工作者根本難以負擔,更有藝術團體被迫遷,不得不宣布結業。

港府發展六大優勢產業,文化與創意是其中之一,而活化工廈釋放空間,本來可以為藝術創作提供一個較好的環境,可惜港府做事向來半桶水,既沒有提供配套措施,也沒有任何指引,結果再次好心辦壞事,受益的是業主及地產商,卻扼殺了藝術工作者的生存空間。工廈由藝術家的天堂,搖身一變為炒家的樂園,創作者的心血毀於一旦,令人擔心香港又將被打回文化沙漠的原形。

在商言商,工廈申請改變用途以獲取更大的利益,無可厚非,不過,這並不表示港府可以所謂「自由市場」為由,袖手旁觀。港府轄下也有不少空置工廈,完全可以考慮以較優惠的價格租給創作者,或者如關注組織所要求,政府以稅務優惠及行政協助的方式,鼓勵良心業主成立基金會,為文化藝術工作者提供場地。令人失望的是,儘管藝術團體多次爭取,一再呼籲,卻始終石沉大海。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過去,港府對文化藝術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文化藝術獲得一定的發展空間;現在,港府煞有介事地關心起文化創意產業,結果事與願違,這實在是一個諷刺。香港房地產發達,文化藝術工作者卻難有容身之地,前路茫茫,難為港府雄心勃勃要將香港打造成世界級的文化殿堂,高官在公開場合亦經常附庸風雅,原來都是葉公好龍,欺世盜名。

內地藝術家缺少創作自由,隨時面對被迫失蹤的危險,而本地藝術工作者何嘗不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當本地藝術工作者淪為絕種動物,不管將來的西九文化區建得多麼富麗堂皇,終究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