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形勢緊張,加上全球逾一個世紀以來首見集體衰退,中國視之為「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並祭出「雙循環」戰略應對,背後的盤算是內地本土已達一定消費能力,萬一外部不濟,也能靠自己「內循環」力撐。不過,客觀現實是全世界經濟都在鬥衰,各國快耗盡老本,加上美國總統特朗普攬炒嫉妒的本性,怎能眼白白看着中國走出疫情而自身仍受疫情之困,也許非一場熱戰難以破局!
其實,中國第三季經濟雖然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錄得正增長的國家,形勢看似比人強,但實際上,增長是遜市場預期,且觀乎首三季內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僅能以「平穩」來形容,意味消費能力見頂。無他的,這些年內地土地價格急飆,支持着地方政府財政、企業和個人財富上升,副作用就是令如今的房地產泡沫已屆大得不能破,再不管就要將金融體系拖下去。內房市道受限,反過來就讓地方政府財政緊絀,要主導固定資產投資變得有心無力,最後得靠中央印銀紙來支持;居民來自房產的財富效應也大減,加上前景未明及受供樓之困,消費意欲自然審慎,令刺激內需事倍功半。
內房路不通,當局正循激活股市之途挺住內需,可股市主打的都是新經濟概念,而代表新經濟估值的美股卻已高處不勝寒。一旦在美國總統大選後美股大冧,A股也難免一跌,可見倚靠內需的「內循環」充滿挑戰。
外部方面,當今歐洲再現新一波疫情,經濟勢呈雙底衰退;美國政府財赤創新高,大選權鬥又拖延了刺激經濟方案,加上疫情反覆,復甦無期;亞洲各地仍水深火熱,日本出口疲弱,泰國更現暴動,可見「外循環」亦難見樂觀。
經濟體的活力與人體一樣,得靠循環生生不息,要激活內地十四億人口的「大循環」殊不簡單,做得暢順需求可化為動力,做得不好就變成沉重負擔。如今中國缺的是創新科技能力,可來自美國的圍堵不絕,而內部近年就連銀行業也得「讓利」,說白了就跟奉行負利率政策的歐洲央行和執行無限量寬的美國聯儲局一樣,都在耗老本苦撐等待轉機。
眼前正處於全球新一波疫情及美國大選前後,中美衝突恐全面升級,須有心理準備「驚奇」陸續有來,當中台海及南海的衝突更不可不防。特朗普就算十一月輸掉選舉,也要明年一月才下台,無人能估計這兩個月會發生甚麼事!只知身處亂世,一動不如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