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與內地

香港是一個開放的小型經濟,對外倚賴極高,單以本地七百多萬人口不足以支撐現時高度國際化的經濟水平,更遑論增長。新冠肺炎疫症對香港的打擊是斷絕香港與外地的來往,尋且香港內部封城鎖市,香港成一死市,經濟大跌是必然後果。要香港經濟復甦,內部開放只是第一步,也不足夠,因為大疫打擊,失業率上升,社會收入減少,市場上的心理預期亦有大改變,本地消費不能回復正常。若無對外開放,香港經濟只會繼續下跌。

香港一些人所謂的「黃色經濟圈」,以政治來分割本地市場,製造消費者的對立,對本地經濟是破壞多於建設。這或許正是原來的目的。

香港與新加坡建立「旅遊氣泡」,也可算是打開開放的缺口,但新加坡人口少,與香港由人員來往帶來的經濟不多。不過,按照疫情的風險度,香港也可以與新西蘭、東南亞國家,以至非洲國家建立旅遊氣泡,或者還可以加上日本、南韓。可是,一是這些國家是否願意與香港相通;二是香港疫情是否能夠控制得住。但即使如此,點對點的打通也不能轉化為樞紐,作用有限。

對香港經濟最大作用的還是內地。內地規模龐大,經濟亦已大致恢復正常。香港本來依傍內地是得天獨厚,近二、三十年的經濟擴張亦有賴內地。即使不與內地全面開通,單只珠三角,上億人口的經濟,香港便可大致地恢復原來與內地的關係,推動經濟的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下,歐美及大多數國家不知何時才可控制,從而恢復經濟。一是秋冬流感期會否引發更大的疫情,或許最快至明年夏天才有機會扭轉。二是疫情打擊經濟,對於積蓄較低的國家,打擊面會很大,也會有連鎖性的惡性循環,經濟衰退期會比預期的長,個別國家經濟甚至會陷入危機,因而它們可能有兩、三年的衰退和停滯。如果各國的貨幣擴張政策過度,更容易觸發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今次不可能如二○○八年那樣靠濫發貨幣可以短期復甦,貨幣政策的作用可一,不可再而三。

中國最早克服疫情,便是這個世界大災劫的最大得益者。例如印度的紡織訂單被轉移到中國,顯示出中國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能量可乘機進一步提升。中國及其他早克服疫情的國家便主宰疫後全球經濟。

香港與內地的特殊關係,是香港疫後的最大優勢,問題是香港是否懂得去利用這個優勢。不懂的話,是自困愁城,面對儲備消耗。懂的話,則轉危為機,而且可以藉機升級轉型,與內地合作找出長遠雙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