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年初簽訂首階段貿易協議,為履行承諾,中國須向美國買大量石油及天然氣產品。在美國眼中,此舉解決貿易問題為次,箝制中國在中東產油國的經濟影響力為實,以削弱中國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美國下一個目標好可能是大打「金融牌」,劍指中國內部穩定,使之難圖以守代攻,繼以再掀一場硬仗,分出高下!
雖然中國較先走出疫情,經濟亦正復甦,惟因早前受疫情影響而暫停購買美國油氣產品,若要兌現在明年底前採購逾五百億美元相關產品的承諾,未來必要加大採購力度,變相須削減中東產油國的購買量。一言以蔽之,美國這招可限制中國向中東輸送利益。畢竟中國在中東的交往離不開一個「錢」字,中國與沙特簽署的百億美元能源及貿易協議,以及盛傳與伊朗簽署廿五年全面合作協議,皆離不開充當「大買家」。
另一方面,近季美國促成以色列與阿聯酋及巴林建交,實現所謂「新中東」格局。美國總統特朗普之所以刻意打好這張「中東牌」,一則要加強圍堵伊朗;二則也是藉着減少中東地區對中國的依賴,削弱中國在中東地區的政經影響力。
事實上,這幾年美國除了向中國掀打貿易戰外,亦着手凍結中俄官員的海外資產,兩者皆在削弱中俄在國際攪局的「財力」。「新中東」格局下,除了劍指中國,中東油產少了中國這個出路,與同屬產油國的俄羅斯競爭自必加劇,這樣便能達到打擊中俄陣營的目的。
此外,美國政府高層今年先後出訪歐洲、中東、南美,近日出訪印太地區,積極拉攏反華勢力。國際布局在先,可以預期稍後美國將推進金融戰線,向中港祭出第二份制裁名單,以達立竿見影之效。
要知道,疫下經濟蕭條,往往就是大國博弈、重新分配利益的引子。中俄反美陣營的威脅正隨着中國冒起而增加,美國已視打擊中國為國家戰略,不會因十一月大選結果而有所改變。另邊廂,諸如近期中歐國家亞美尼亞及阿塞拜疆戰爭,背後也離不開美俄較量,反正經濟差,石油賣不出,就設法挑起戰端,刺激軍火需求,以補國庫空虛。
如今最令人擔心的乃美國下一步是圖以金融制裁,甚至是一場熱戰,來衝擊中國內部穩定,令內需由「王牌」變成「負擔」。面對不由自主的局面,只有既來之,則安之,步步為營,積極面對這場大國崛起的成色檢驗,天不會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