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大變局 亞洲重構新秩序

好景不常有!過去四十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發展成「世界工廠」,所創造的產業鏈和價值,帶動整個亞洲經濟起飛。可是自中美關係惡化,國際形勢巨變,再加上今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打擊全球經濟,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更是面臨逾五十年以來最為艱險境況。此時此刻,區內經濟體本應更加樂見中國能再次帶領加快復甦,但眼見兩強惡鬥,非友即敵,實難左右逢源。這些經濟體未來更須設法在新秩序中取得有利位置,始可確保長遠可持續發展。

據世銀發表的報告預計,今年整個東亞、太平洋地區經濟將錄得自一九六七年以來最低的增長,更令區內逾三千八百萬人口陷入貧困,貧窮率廿年來首次上升,意味滅貧工作大倒退。

即使是疫情較早受控的中國,儘管大增政府開支,但消費市道放緩,全年經濟增長亦僅預料只有百分之二。足見中美之爭疊加疫情大爆發,確是禍不單行,對區內經濟的衝擊,並不亞於一九九八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二○○八年的金融海嘯。

展望明年,隨着疫苗面世,疫情總會過去。世銀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將較區內其他經濟體為快。事實上,觀乎今次疫情下,中國在新經濟方面有長足進步,中國的網民規模已達到九點四億,互聯網普及率達百分之六十七。強大的用家市場,配以5G通訊技術的推進,新經濟產業將繼續貢獻可觀的經濟增長,減緩貿易戰的衝擊。無論以後美國如何圍堵中國科企,但只要中國對外保持開放、對內局勢穩定,便可持續發展,有力與美國長期抗衡。

無可否認,國際關係錯綜複雜,中國崛起或會對部分亞洲經濟體構成不安,但「中國」之名,正正凸顯了其地理位置、人口及生產力方面的優勢,理所當然地在區內承擔起中心角色。亞洲經濟體誠然不欲見到中美關係惡化。惟美、日聯盟正忙於拉幫結派孤立中國,要在大國博弈中找到生存縫隙,保持安全和發展並不容易。

如今中國不再做「世界工廠」而轉向大內需,並持續開放,以實現內外「雙循環」,這將令亞洲經濟體與中國的關係生變。近幾年越南在中美貿易戰中,搶去不少中國製造業訂單,台灣半導體業成為中美科技戰的受益者。亞洲現狀既然難以維持,在出現新秩序前,少不免出現一場大洗牌,龍跑蛇躥各有盤算。大家須有心理準備,素有「亞洲火藥庫」的南海如今局勢正風雲色變,料將成為區內各方爭權奪利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