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貿形勢變 香港定位須檢討

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溫,國際經貿形勢急劇變化。基於兩大國家關係生變,謀求共贏互利的全球化道路已受阻塞,非只中國要藉此反思經濟發展模式,重整戰略,香港也不能再坐食老本,須重新檢討定位,認真看待眼前的挑戰!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成功以「中國威脅論」在內部達成共識,為施政去除障礙。正正由於這張「王牌」奏效,可以預期特朗普政府會繼續沿用此路線,以圖從改變國際形勢中謀取更大的利益。

反觀中國,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但內部經濟不平衡、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亦有待提升,而房產泡沫更威脅金融體系穩定。為此,當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偏偏中美關係生變,和平發展的道路被堵塞,二○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製造2025」等發展目標,不無變數。

至於香港,九七回歸以來,經濟對內地依賴程度日高,無論是旅遊、零售、金融都得靠中資支撐,也許這是中國經濟實力膨脹的一種體現。相反,內地經濟對香港的依賴日減,也是不爭的事實。在中美貿戰陰霾下,全球化開倒車,跨國投資減少,不但打擊香港出口貿易,中資企業來港集資亦會減少,而作為全球化下亞洲區戰略據點、「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更愁無用武之地。

從中長期看,全球化的遊戲規則已改變,取而代之是要靠經濟綜合實力各自尋找出路。香港實力如何?製造業早已北上;進出口貿易業龍頭地位亦給內地大城市取代;運輸物流業面對周邊城市激烈競爭沒見得有多大優勢;剩下的命根就是金融業。可是,人民幣國際化腳步放慢,加上上海離岸自貿區持續發展,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角色將不比從前,且來自滬深的競爭加劇。香港既要更大程度融入內地發展,但獨特優勢卻光芒不再。如何應付挑戰,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值得深思。

既然新瓶舊酒解決不了問題,可以預期內地將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聚焦內部體制及市場改革,以圖化危為機。中國企業不再急於「走出去」,香港這個協調人便沒得發揮。要爭取進入內地市場,香港與其他外資的條件差距日漸收窄,不見得有多大優勢。最令人擔心的是,當內地減少對香港金融業的依賴,香港經濟賴以支持的高增值產業將受動搖,只怕會沉得很快,甚至一沉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