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爭議非壞事 優化政策好抗逆

中國經濟正面對內憂外患,穩增長成為當務之急。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官員一篇有關財政政策的文章,引發熱烈討論,令人反思該如何修正財金政策,才能應對眼前日趨嚴峻且複雜多變的經貿和金融問題。

剛出爐的內地第二季經濟增長放緩,固定投資及工業出產表現令人失望。由於美國就五百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陸續生效,預期第三季的影響將更明顯,加上美國政府提出額外二千億美元的加徵關稅清單,最快可能在九月實施,中國當局必須及早部署,全力穩住下半年的經濟大局。

問題是,次季經濟增長放緩,部分原因乃政府着力去槓桿,打擊影子銀行融資平台所致,那「緊貨幣」的取向應否有所放鬆,以填補融資缺口?在全球量寬結束,美國聯儲局縮表及推動利率正常化之下,若然內地再大幅放鬆貨幣政策,人民幣匯率將承受更大壓力。況且,經歷過四萬億刺激經濟方案的劫難,也說明不能過度依賴寬鬆幣策。

如此背景下,人行官員直指當前積極的財策「不是真積極」,並引述數據指今年預算安排的赤字率為2.6%,相對於去年的3%水平是緊縮的,矛頭指向財政部門。本來,人行舉債融資再放水支持經濟,資源到了財政部門,由其分派至金融機構,支持地方政府發展,鼓勵民間企業創新創業,以維持經濟活力。可是,這些年水放了、財稅改革也落實了,但執行卻不到位,金融機構管不住地方政府的違規融資行為,去槓桿更加劇了金融系統與地方財政的矛盾。

今年上半年,人行已兩次降準,但最新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財政收入超過十萬億元人民幣,創下歷史新高;惟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同比卻大降兩萬億元人民幣,M2增速再創歷史新低。再看上半年內地經濟增長6.8%,但稅收收入增加14.4%,一般性的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6%。可見財政部門收入漲了,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規模持續擴張,但在盤活經濟方面,財策顯然並未完全配合幣策的投放。

今次人行發聲,看來是要在考慮再向市場增加流動性前,先弄清楚政策執行的問題,免為財政背鍋。下半年財政部門有必要有些大作為,如加大推動基建投資及減稅的力度,並加強對金融機構放貸及地方政府融資的運作,盡快修正政策方向並到位執行,以全面提升對抗經濟逆境和管控金融系統性風險的能力,才能打好這場貿易戰、貨幣戰及金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