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浮現遇貿戰 經濟加息難並存

內地上月通脹升溫,加上美歐英日等大型經濟體通脹亦提速,伴隨着油價居高不下,根據傳統經濟智慧,各國央行將不可避免地提速加息遏通脹。一旦如此,就要犧牲經濟增長,加上貿易戰如火如荼,投資者應提高警惕風險所在。

最新公布的內地六月通脹按年升百分之一點九,符合預期,較五月的百分之一點八升溫;一向為通脹前瞻指標的生產者物價指數,六月亦按年升百分之四點七,創年內新高,並高於預期的百分之四點五,同時強於五月的百分之四點一。這意味着原材料價格上漲令工廠生產成本上揚,最終將轉嫁消費者,加劇整體通脹。

目前全球的加息形勢是:英國八月行動機會逾半;之後是美國聯儲局九月勢再上調利率。除了大國,由於美元轉強令其他貨幣相對急速貶值,不少新興市場國家已被迫加息撐匯價維穩。現時加息壓力較小的僅餘日本及歐元區,惟前者一向受困於「經濟迷失」;後者則已表明明年會有行動,並警告市場低估了影響。

儘管全球通脹升溫不是新鮮事,惟遇上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可謂火上加油,關稅增加只會令物價上揚。中國國家統計局估計,食品價格升百分之零點三,將影響整體通脹升約零點零五個百分點。由於中美貿易戰主打大豆及豬肉,食品漲價料明年浮現。可預見的是,由於通脹升溫,內地像以往直接「放水」挽救經濟的機會很低,全球央行亦然。

其實,全球瀕臨「通脹大爆發」絕非危言聳聽,歐元區通脹已非常接近央行百分之二的目標,區內最大經濟體德國通脹更達百分之二點二。由於整個歐元區加起來的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一旦連歐元區通脹也超標,全球通脹就很有機會突然急飆。歸根究柢,一切都是因為貨幣供應!多年來印了那麼多鈔票、買了那麼多債券,怎可能不導致通脹?事實上,通脹早已存在,現在只是開始撤出金融資產,例如股票、債券、樓市等,進入實體消費者價格。

香港方面,據經濟機構統計,香港的浮息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接近兩倍半,超越了警戒線。換言之,一旦利率上調一厘,將令一年後香港的利息開支增加幅度相當於GDP的百分之二點五,並遠高於其他經濟體,有陷入困境之虞。

當前,投資者切勿輕視通脹升溫令「息魔」甦醒的威力,尤其是貿易戰不會很快結束,力度勢會增強,其影響更難預測,無謂立於危牆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