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蜂擁而至 掀動盪是福是禍

隨着新經濟快速發展,香港順應時勢修訂上市規例,以迎接更多估值逾十億美元的內地「獨角獸」等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近期亦已初顯成效。

須關注的是,這類企業經營日子不長,產業法規有待完善,若以高估值上市,在股市氣氛利淡、市場流動性趨緊之下,表現將更為脆弱。監管機構且別自我陶醉,宜採取措施加強審批工作,確保新股質量並重,不然只會為股市增添動盪,股民焦頭爛額,到頭來是福是禍,值得深思!

近日,香港首隻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股招股反應雖遜預期,但內地獨角獸企業來港上市的熱情不減。事緣過去美國才是這類企業的首選上市地,可隨着美國市場對中概股的投資熱潮退卻,監管部門因應風險情況加強相關審批,加上當地保護投資者權益法例較嚴謹,基於種種考慮,這些企業遂將上市目標轉移至主動「開綠燈」的香港股市。

理論上,香港接近內地市場,同根連氣,更易理解內地企業發展,且在互聯互通機制之下,內地資金可藉此投資在港上市的新經濟股,香港亦可藉着源源不絕的獨角獸新股而繼續領跑全球新股市場,可謂雙贏之舉。不過,近年內地獨角獸企業如雨後春筍,行業增長及盈利均呈見頂回落,業務發展在在需財。惟在美息趨升和貨幣政策趨緊,環球資金供應下降,趕緊謀求上市是避免資金鏈斷裂的方法。

今年以來,在港上市的獨角獸新股定價估值及上市後表現均遜預期,內地的獨角獸新股亦光環不再,發行中國預託證券計劃更突然被煞停,大概已反映海內外風險資金的取向改變。可是,香港卻樂於大開中門,接收更多的觸角獸企業申請上市,意味這類新股供應將大增,按市場供求定律,往後的表現難免讓人擔憂。畢竟大部分獨角獸企業在發展初期以燒錢取得市場份額,尚未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以高估值上市,股民接下燙手山芋的機會率甚高。

也許,新經濟股擺明是高風險投資,上市後恐出現股價極端波動或大量蟹貨的情況,事後孔明可以再輕描淡寫一句「毋須大驚小怪」作開脫。可為何別人不做的生意,香港要搶着做?啟動新規前後,是否已做好各項風險管理和監管要求設定,以保障投資者利益?與其自鳴得意,他日成為眾矢之的,倒不如因應整體市場風險顯著上升,針對這類高風險新股的上市申請,採取更嚴格審批,免得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