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於二○一六年「五二○」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執政兩周年,蔡英文的民調陷入低谷,餘下兩年任期,她要做的恐怕不是要在施政上以民意為歸趨,而是繼續黨同伐異,把國民黨往死裏打,使其無法翻身,民進黨可以「一黨獨大」,長期執政。
以人民投票、議會立法為基礎的民主政治,政黨輪替是正常的現象,執政黨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去鞏固權力,保持權力,反對黨發揮監督、制衡的功能,很多時候「為反對而反對」,也是為了「彼可取而代之」,在下次選舉把其反對的執政黨趕落台。政治就是政黨的權力遊戲,選民只是他們保持和奪取政權的工具。台灣政黨政治的不堪,是藍綠兩黨不光是在選舉期間惡鬥,政治鬥爭是全天候、全方位,無處不在、無遠弗屆。
三年前在「九合一地方選舉」重挫國民黨,兩年前蔡英文高票當選總統,更成為立法院最大黨,進入一個民進黨成立約三十年以來,真正的「完全執政」的時代。二○○○至二○○八年陳水扁執政八年,「朝小野大」,更因為貪腐醜聞不斷,令到民進黨在往後兩次選舉一敗塗地,二○○八年國民黨「敗部復活」,馬英九以超高票當選總統。然而,六年後,國民黨先是在地方選舉崩盤,再兩年又在總統大選輸掉了政權。
這樣子的「政黨輪替」也許不會在蔡英文完成一個總統任期前便出現,但是二○二四年呢?因此,民進黨便不能不戒慎恐懼,無時無刻不保持作戰狀態。選舉一結束,專政即開始;選舉一結束,選舉即開始。這是蔡英文執政兩年來的寫照。
兩年前,蔡英文宣示其施政路線是「把最困難的放在前面做」,意思是說她高票勝選,民意支持度高,應該選擇最困難的政策或法案來做,於是大刀闊斧,搞動筋骨的改革:《勞基法》改革,「一例一休」使勞資雙方都不滿意;年金改革,帶有濃厚的政治清算意味,引起受害者的抗爭;至於充滿爭議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條例》在立法院強推,反對黨的修正案遭民進黨籍立法院長蘇嘉全退回,反對黨聲請釋憲,又在司法院遭大法官會議以踰憲方式駁回。
蔡英文總統的民調不滿意度過半,那自是必然。台灣的泛藍媒體認為,民進黨是「把有利選舉的放最前面做」,所有作為都是政治清算和選舉考量,這真是切中肯綮之論。「黨產會」和「促進轉型正義會」的成立,對象只有一個,就是國民黨!「清算黨產」令國民黨「破產」,推動「轉型正義」,也是為了鬥垮鬥臭國民黨。自詡民主的執政黨藉改革搞鬥爭。
至於最近的「拔管(中閔)案」,就是因為管中閔的政治色彩,為了不讓「政治異己」當一個由台灣大學遴選的校長職位,行政院羅織罪名,連台北地檢處和監察院也加入圍剿,蔡英文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韙,動員行政、立法、司法干預台灣大學的自主,引發台大師生的激烈反彈。有國民黨籍的桃園市議員說:威權時代的蔣中正可以容納傅斯年(國府遷台後首任台大校長),民進黨卻容不下管中閔!
政治是權力的遊戲,但是也要講規則,那就是法治;更加重要的是講倫理。
執政兩周年,沒有積極推動民生樂利的政策,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牽動外交節節敗退,不但沒有表現歉不足,痛切反省的態度,卻繼續費力搞政治鬥爭,最近的「傑作」,是「去柯(文哲)」。
不是說民進黨很會選舉嗎?在已經「完全執政」的優勢下,還需要這樣不擇手段?民進黨要邁向長期執政的目標,但是台灣的民主受到戕害、法治蕩然,這個代價相信台灣民眾不會願意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