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大選反美派勝 華府淪票房毒藥

伊拉克日前完成國會大選,強硬反美及反伊朗的回教什葉派教士薩德爾領導的「邁向改革聯盟」爆冷勝出,親美的現總理阿巴迪領導的「勝利聯盟」屈居第三。伊拉克人向國內親美的政治勢力說「不」,華府的「祝福」儼然淪為「死亡之吻」。

現年四十四歲的薩德爾,其父親是當地知名的什葉派教士,一直反對前總統薩達姆,九九年被伊拉克情報人員暗殺。此後薩德爾繼承父親遺志,並於二○○三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後,組建「馬赫迪軍」對美軍發動襲擊,曾被前美國總統小布殊點名批評為美國的敵人,如今其政黨上台執政(薩德爾本人並未參選,而選擇在幕後扮演「造王者」)既成事實,華府如何應對,值得觀察。

或許讓美國聊以自慰的是,薩德爾除了積極反美,要求美軍全面撤出,亦不滿伊朗什葉派干預伊拉克內政,是區內少數既反美亦反伊朗的領袖。由於「邁向改革聯盟」並未取得國會過半數議席,需要跟第二大政黨、前交通部長阿米里領軍的「法塔赫聯盟」籌組聯合政府,有意思的是,薩德爾既反美又反伊朗,阿米里則是反美而親伊朗,長期接受後者的支援。兩派能否捐棄分歧,不啻是美國與伊朗在伊拉克影響力的另類政府風向標。

美扶政客 不得民心

事實上,美國自推翻薩達姆政權後扶植的政客,大多不得民心。最先扶植的沙拉比,華府不惜花重金栽培,結果在首次國會大選中僅拿到不足百分之一選票;之後的馬利基,在總理任上無所作為,任人唯親,貪腐醜聞不絕於耳,應對庫爾德自治政府分離勢力以至極端組織IS軟弱無力,國內支持率極低。華府吸取經驗教訓,之後捧出的阿巴迪被塑造成清剿IS的「戰神」,結果還是免不了被反美先鋒薩德爾趕下台。另一方面,北部庫爾德族被指是華府在中東地區除以色列外最忠實的盟友,他們的分裂活動授鄰國土耳其以柄,干預伊拉克內政,伊拉克人把這筆帳算在美國人頭上,自然不過。

最要命的是,親美政權治下的伊拉克,經濟沉疴不起,年輕人失業率超過兩成,既然靠山姆大叔過不上好日子,倒不如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