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資源過關易 教育撥亂反正難

新政府上任的第一炮,是提出額外增加五十億元的教育撥款,相信可獲立法會開綠燈。其實,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甚麼大問題,香港教育的深層次矛盾在於教育政策不合時宜,教育貴族化愈演愈烈,更表現在病態教育之下年輕一代的中國人認同出現大問題,如何撥亂反正,才是艱巨的挑戰。

根據港府建議,五十億元新增撥款主要用於增加中小學常額教師數量,改善教學素質,大約有二千三百名教師受惠;每間學校增設一名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以及每月資助二萬多元聘請一名資訊科技人員;資助修讀政府認可四年制自費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每人每年三萬元學券,回內地升學者每年資助五千元。有關建議已提出一段時間,初步看來各界樂觀其成,因此即使「為拉布而拉布」的反對派政客,今次也不敢公開與民為敵,反而樂於宣傳自己有份「成功爭取」。不難預料,有關撥款申請可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趕及九月份下學年開始時,落實有關政策。

事實上,隨着本港新生人口減少,適齡升小及升中的學生下跌,政府為節省教育開支,不少學校不是被殺,就是被迫縮班,打爛不少教師飯碗。雖然近年學童數目有所回升,但港府未能與時俱進,目前在全港中小學任教的臨時老師數目龐大,他們做的是最辛苦的工作,待遇則遠遠不如正職老師,而且工作沒有保障,同工不同酬早就備受詬病,如今政府肯正視問題,算是遲來的覺悟。但也要看到,有關撥款並不能令所有臨時教師受惠,是否都能用在刀刃上,亦有相當的疑問。

香港教育問題千頭萬緒,積重難返,並不是都可以用錢解決。譬如教育政策「五時花,六時變」,一時母語教育,一時語言微調,莘莘學子及家長慘成白老鼠;在教育多元化的大旗下,直資學校愈開愈多,這些學校既享有政府撥款,又可以向家長收費,其教育資源及水準肯定優勝過那些非直資的津貼學校,等於將清貧子弟排除在優質教育的大門之外。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影響極為深遠,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進一步升高,多多少少與教育不公平有關。

至於本港教育最大的失敗,莫過於「失去的一代」。年輕人多出生於回歸之後,但不少人美化港英政權,留戀過去,中國人認同感每況愈下,成為反政府、反國教的主力,甚至參與激進本土及港獨活動,令人痛心。孰令致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不嚴,師之惰,教育不當難辭其咎。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訪港一再提及青年問題,並特意參觀香港青少年警訊活動中心,寄語年輕人選擇正確的道路,報效香港,報效國家,意味深長。

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也可以胡塗亂抹。教育是百年大業,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一國兩制要後繼有人,教育撥亂反正堪稱事關重大,也是當務之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