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前線醫護人手不足早就不是新聞,問題在於,港府明知問題存在卻無能為力,致使人手荒亂象持續惡化,看病輪候時間愈來愈長,醫療事故層出不窮,基層市民淪為最大的輸家。
目前香港平均每一千名市民只有一點八名醫生照顧,比例僅及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一半,甚至比一些不發達經濟體還不如。雖然港府一再聲稱要增加醫護人手,結果適得其反,港府昨日公布研究報告,顯示醫生人手荒問題將持續惡化到二○四一年,而在二○三○年,醫生仍欠缺逾一千人,而護士短缺問題更嚴重,直至二○三○年將有一千七百個空缺。
如何填補如此巨大的醫護缺口?報告提出多個建議,分別是增加醫科生學額、吸引退休醫生繼續在公立醫院服務,以及主動招聘有限度註冊的海外醫生。建議看似面面俱到,煞有介事,其實都是虛應故事。不可不知,培養醫科生需要六年時間,培養合格的專科醫生更是沒有十年八年都無法成事,因此增加醫科生學額只能是遠水難救近火;至於延長醫生退休年齡,其實每年可以增加的醫生有限,可謂杯水車薪。何況公院有經驗醫護流失率高,不管增加多少人手,最終都是無濟於事。
放眼全球,解決醫護荒問題的最快捷途徑莫過於採取「拿來主義」,不拘一格降人才。多年前港府已向海外醫生招手,奈何效果甚微,原因不是沒有海外人才,更不是香港的薪酬水平不夠競爭力,而是人家想來也來不了。目前港府將海外有限度註冊醫生服務年期定為一年,因為時間太短,已經令人卻步不前,而醫界保護主義色彩濃厚,存在不少無形壁壘,更令不少有志者望港興嘆。港府去年曾建議將海外註冊醫生服務年限延長至三年,提升吸引力,但有關醫改方案提交立法會審議期間引發軒然大波,會場外有大批醫界人士靜坐抗議,會場內有業界議員瘋狂拉布,更有人恐嚇市民,說通過醫改是為內地醫生來港鋪路,導致醫改方案功敗垂成。雖然港府有意重推醫委會改革方案,惟小圈子阻力依然,要過關簡直難於登天。
不能不說的是,歷任食衞局局長都由醫界人士出任,不可能不顧忌業界的利益及聲音,現任局長高永文有「民望高」之稱,卻無意過渡到新政府,據說就是因為在醫改方面與港府不咬弦。更要指出的是,目前的醫管局管理架構疊床架屋,肥上瘦下,資源分配嚴重不公,早就備受詬病,現屆政府上台之初有意加以整頓,結果卻要向現實低頭,草草收場。港府不敢觸動醫界的奶酪,任何改革都淪為一廂情願,醫療問題雪上加霜。
香港就是如此荒謬,一方面是前線醫護抱怨人手不足,壓力沉重,這已被解釋是醫療事故頻仍的主因;另一方面是任何改革訴求都遭到阻撓。港府施政無能,既得利益結構打不破,怪圈就繼續存在,看病難問題永無解決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