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廈劏房兼風雨 多少樓台危危乎

與七年前紅磡塌樓事故一樣,昨日紅磡區發生的露台倒塌事故,也涉及舊樓、劏房及屋宇結構被改動等因素,而且兩者相距不遠,都造成不少居民無家可歸。在新政府班子首次露面之際發生塌樓事故,不僅被視為兆頭不佳,更頗具諷刺意味,下屆政府面對的,不正是一個危機四伏、風雨飄搖的爛攤子嗎?

涉事唐樓已有逾半個世紀以上的樓齡,風雨侵蝕加上維修不足,早就是百孔千瘡,搖搖欲墜。就事故現場觀之,裸露的鋼筋早就銹迹斑斑,石屎結構也潰爛不堪,原有的樑柱不見了,有關單位更被改造成多個劏房,進一步加重結構負擔。近日暴雨連綿,昨日又是黃雨天氣,終於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於事發時正值凌晨,樓下沒有行人,而劏房住戶也及時逃生,因此今次事故未有如上次紅磡塌樓那樣釀成人命傷亡,堪稱不幸中之大幸。

紅磡是老區,唐樓雲集,劏房眾多,因此成為樓宇事故的重災區,除了接連有樓宇倒塌,幾年前還發生奪命火災。事實上,類似紅磡這樣的舊區在全港還有不少,如深水埗、九龍城、觀塘、灣仔等,根據港府統計,全港五十年樓齡以上的舊廈約有四千幢,這還是幾年前的數據,現在的問題只會更嚴重,加上唐樓被間成劏房的問題最多,因此成為最危險的地方。另一方面,舊區舊樓多是基層市民的棲身之所,因此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成為社會貧富懸殊、深層矛盾惡化的縮影。

面對危樓處處,首先當然是加強檢查及維修。多年前港府推出樓宇維修大行動,資助業主維修,立意雖好,可惜志大才疏加上監管不足,結果好事變成壞事,一再發生的「圍標」醜聞正是其中之一。加上當局有法不依,不少危樓及非法劏房業主即使收到警告信後置之不理,當局也無奈其何,埋下禍根,到發生事故才補鑊,已經來不及了。

當然,解決危樓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重建,規模愈大愈好,速度愈快愈好,市建局固然可以發揮角色,邀請私人發展商參與也可加快重建效率。問題在於,發展商在商言商,如果不是有利可圖,不會有興趣參與重建工作。另一方面,市建局一再被指角色與發展商衝突,要麼重建成虧損嚴重的牙籤樓,要麼建成豪宅,都一再引起爭議。最關鍵的是,收樓重建需要法例配合,而港府在修例方面又未能與時俱進,加大重建的難度。以今次塌樓事故為例,涉事樓宇已為發展商收購,但由於業權未收齊,以致無法動工,如果一早解決所有業權問題,完成重建,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舊樓維修及重建舉步維艱,正是香港房屋問題不斷惡化、夕陽政府萬事蹉跎的冰山一角。新一屆政府班子在黃雨警報及塌樓事故中公開亮相,預示着責任沉重,前路艱難,新班子是好打得還是打不得,是務實還是務虛,很快就會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