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排名跌不休 日暮香江獨自愁

佔領行動雖然落幕,但留下了永久的後遺症。在一份新鮮出爐的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上,香港排名暴跌十六位,就是社會泛政治化的必然結果。

有國際機構針對公司外派員工生活環境進行調查,就全球四百多個城市的氣候、醫療、住房、基建、人身安全等因素進行評估,得出城市的宜居程度。香港全球排名由上年的十七位跌至今年的三十三位,在亞洲區亦僅能維持第六位,而香港老對手新加坡不僅穩居全球宜居城市首位,而且是連續十六年獨佔鰲頭。調查機構亞洲區負責人解釋,本港在教育及醫療配套等方面的排名不俗,惟空氣質素較其他亞洲區惡劣,加上政治及社會分化於去年呈現惡化,故排名下跌。

本港空氣質素惡劣,早已不是新聞,否則當年澳洲外交部不會針對香港發出旅遊警告,前特首曾蔭權爵士也不會因為治污無能而淪為被通緝的「氣候逃犯」。不過,空氣質素再惡劣,也不可能在一年之間極度惡化,政治紛紛擾擾,尤其是佔領行動損害香港國際形象,才是宜居排名暴跌的主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本地社會就佔領影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這份宜居排名榜是香港佔領後首批發表的國際性獨立調查報告,因而極具參考價值。由於調查對象是跨國公司駐港員工,他們認定香港不再宜居,無可避免地影響香港作為跨國公司以香港為總部的戰略考慮,而一旦這些公司遷出香港,其他公司也必然會對香港敬而遠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還維持下去嗎?

顯而易見,經歷佔領之亂,香港已不再是以前的香港。經濟損失可以彌補,社會秩序可以復原,然而作為社會基石的法治一旦受損,要修復談何容易。有人感嘆香港從未好像今天這樣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可謂一針見血。春江水寒鴨先知,最近有本地龍頭企業藉重組遷冊海外,雖然強調遷冊同佔領事件無關,也不代表對香港沒有信心,其實一切盡在不言中。

政改方案通過的希望愈來愈渺茫,本地富豪及跨國企業用腳投票,已足以證明香港不再是宜居城市。港英時代沒有民主,香港卻能成為耀眼奪目的東方之珠,回歸後循序漸進發展民主,香港由經濟城市變成政治城市,內耗內鬥,經濟、民生幾乎無人過問,導致深層次矛盾愈演愈烈,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追不上新加坡且不說,以前香港人最看不起的「梳打埠」澳門也後來居上。另一份國際研究報告指出,按就業率增長及人均收入計,去年全球表現最佳的是澳門,叫香港情何以堪。

新加坡一騎絕塵,澳門後來居上,香港只能斯人獨憔悴。昔日的亞洲四小龍之中,只有台灣與香港情況相似,都因為過度政治化而不斷衰落,今年台北在亞洲宜居城市排第七位,與香港堪稱難兄難弟,同病相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