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容易補腦難 加強交流也枉然

有人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佔領行動應驗了這句話,在整個行動中,學生由始至終走在最前面,而且部分人言行偏激,反映香港教育確實起到點火的效果。港府亡羊補牢,在施政報告中推出連串措施,包括鼓勵更多中小學與內地學校締結為姊妹校,並資助每名學生最少返內地交流一次,可惜,這些措施還沒落實已被妖魔化,有人指「洗腦」,有人指「染紅」,奇談怪論,匪夷所思。

很明顯,港府希望透過這些措施彌補國民教育的缺失,幫助學生了解國情,無疑用心良苦。事實上,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鼓勵學生到內地交流是很正常的,並不是甚麼新鮮事。然而,在社會泛政治化的今天,尤其是在一片「去中國化」的叫囂中,即使是正常的學生交流,也被人刻意扭曲,正如國民教育一樣,隨時又是鬧得滿城風雨。

拋開反對聲音不說,這種流於表面的交流究竟能達到甚麼效果,本來就很令人懷疑。要讓學生了解國情,推行國民教育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正如美國學生從小就要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一樣,可惜港府無能為力,在反對派阻撓之下,國民教育束之高閣,被迫捨易取難,捨近求遠,可謂莫大的諷刺。

眾所周知,青少年學生處於發展中的關鍵期,最易受到周圍環境尤其是學校教育的影響,一旦造成自我認定的混淆和盲從,思想偏激、情緒衝動、行為偏差,不僅會影響本身的成長和發展,而且會對整個社會帶來衝擊。香港教育主導權掌握在反對派手中,校園愈來愈政治化,有的老師不是教書育人,而是灌輸個人政治理念,許多學生被長期洗腦,不僅對國情一無所知,而且從小養成仇視國家和民族的觀念,這又豈是一、兩次交流所能彌補。

事實證明,洗腦容易補腦難。港府在爭奪年輕人的較量中徹底失敗,如果無法改變教育現狀,擺脫被動局面,這種情況還會繼續惡化,不管如何加強學生交流,也是徒勞無功。當然,青年問題千頭萬緒,教育失敗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正如我們之前指出,香港經濟低迷,產業結構單調,整個社會有如一潭死水,向上流動的機會愈來愈少,加上樓價高企,居住問題惡化,青年人既看不到前景,更看不到希望,人生失去目標,除了容易意志消沉,也容易扭曲價值觀。青少年成為佔領行動的主力,正是他們對社會疏離和現實不滿的結果,既令人痛心,也令人無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儘管港府已看到問題所在,聲稱要加強青年工作,除了在教育方面着手,加強學生交流,並計劃成立基金協助青年創業,然而,這些遲來的補救措施只能說聊勝於無,如果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青少年問題,那也未免太一廂情願了。說到底,當局沒有大破大立的決心,一味小修小補,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可能授人以柄,添煩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