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白居易初入長安時,有人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警告「長安居,大不易」,然而看到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後,立即改口說,以白居易這樣的人才,在長安生活應該沒有困難。今時今日的香港亦如此,生活指數高昂,房價欲與天齊,若非精英人士,想在香港生活談何容易。
一份關於全球生活指數的最新報告顯示,在一百多個被調查的國家及地區中,香港生活指數排二十六位,在亞洲則排在新加坡、科威特、日本、南韓之後。表面來看,香港生活指數不算很高,與全球不少地區相比,未至於「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程度,但最令人憂慮的是,去年香港的排名為全球第三十一位,今年足足提升五位,用「大躍進」形容並不為過。
香港生活指數比上不足,原因是生活用品大多來自內地,雖然有通脹問題,惟與發達國家相比,整體物價仍算是相對低廉,在衣食住行之中,最難解決、市民最不滿的是居住問題,港府施政報告年年都將房屋問題視為重中之重,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住屋問題之嚴峻。事實上,香港樓價之高臭名昭著,不少樓宇交易更創出全球最高紀錄,即使買得起蝸居的市民,也要一輩子做房奴,一輩子為地產商及銀行打工,至於買不起樓的打工仔就更慘,公營房屋供不應求,要上樓非常困難。早前當局推出首批新居屋,由於申請者眾多,超額數十倍,上樓與中六合彩無異,申請者中更有不少是大學生以及收入不錯的專業人士。有頭髮無人願意做瘌痢,連社會精英都加入輪候公營房屋的大軍,並不是他們無志氣,而是現實逼人之下的無奈之舉。
香港之大,一屋難求,以致劏房遍地開花,連豬欄、雞竇都改為居所,部分租金甚至貴過半山豪宅,這是香港的恥辱,港人的悲哀。香港人公認工作勤奮,但同時也是世界上居住面積最狹小的一群人,住房開支成為市民最大的支出,貧窮問題大多與居住問題有關。為解決房屋問題,港府早前訂下十年房屋大計,今次施政報告又提出發展大嶼山、新界棕地、改變部分綠化地帶等措施,然而這些計劃能否落實,仍是未知數。香港近年泛政治化,任何施政都會遭受到狙擊,寸步難行,何況建屋周期長,遠水難救近火。港府高官近日一再聲稱房屋供應短缺「已近尾聲」,未免太樂觀。
無可奈何花落去。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生活指數卻節節上升,對比鮮明。昔日的璀璨明珠早已褪色,吸引力大不如前,從近年內地移民配額無法用盡可見一斑。最近更有調查顯示,「北漂」的港人無意返港,而不少來香港尋找機會的外地「港漂」則無意繼續留下來發展,除了香港產業結構單薄,人才往往無用武之地,不也是因為在這裏生活大不易,尤其居住問題太惡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