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自從經歷過金融海嘯衝擊後,近年香港經濟轉趨平穩,表現不過不失,然而,表面的風平浪靜,掩蓋不了暗潮洶湧。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坦言,在香港幾近全民就業的情況下,預料全年經濟增長只有約百分之二點二,這是否會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值得關注。
事實上,香港經濟隱憂重重,問題多多,早已不是甚麼新聞,尤其是經濟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欠缺新增長動力,更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港府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困局,經濟增長只能望天打卦,空言關注又有甚麼用呢?當然,港府不是不知道問題所在,回歸後曾提出不少宏圖大計,揚言推動經濟轉型,包括董建華時代的中藥港和數碼港、曾蔭權時代的六大產業、現屆政府的「做多做闊」,可惜眼高手低,最後統統淪為空談。經濟轉型無方,只能靠食老本,自然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出現高增長,怕只怕一旦外圍形勢逆轉,香港無險可守,必然再受重創。
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香港與新加坡的條件本來相差無幾,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過去香港還略勝一籌,但隨着兩地競爭力此消彼長,新加坡不但後來居上,而且愈拋愈遠。過去十多年來,香港每年平均經濟增長只有約百分之二點三,而新加坡則有約百分之六,兩地人均GDP也由過去的不相伯仲變成現在的相差懸殊,香港比新加坡足足低三分之一,實在令人汗顏。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前不無羨慕地指出,新加坡在較高發展水平上還可以取得高速增長,值得我們留意。
其實,各有前因莫羨人,新加坡做得到,香港未必做得到。例如新加坡可以大量填海,香港可以嗎?又如新加坡可以大量輸入外勞,香港可以嗎?根據星洲政府前年公布的計劃,到二○三○年將再填海造地五十二平方公里,反觀香港阻力重重,別說填海,連發展新界也寸步難行。一葉知秋,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去年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香港首次跌出三甲,只能排第四位,而新加坡則取而代之,進佔三甲位置。對於香港而言,這顯然是一個嚴重警號,但在政治凌駕一切的今天,多少人會在乎呢?
歸根究柢,香港的經濟問題,實際上也是政治問題,或者說由政治問題引起。香港背靠中國,本來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不難從內地高速發展中分得一杯羹,可惜,在社會泛政治化之下,兩地融合備受阻撓,加上港府弱勢,動輒得咎,即使有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也是無能為力。特別是經過佔領之亂,不僅經濟民生受損,而且造成社會撕裂,加深中港矛盾,中央隨時收緊對港政策,香港前景更加黯淡。可以斷言,如果無法排除政治干擾,消除深層次矛盾,提高管治能力,香港只會不斷沉淪,總有一天連低增長也變成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