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直資優秀只在制度

有人說,直資學校比官立及津貼學校更優秀。

這種說法,建基於直資學校比官立及津貼學校享有更大的自由度,體現於三方面:第一,資源運用上,學校可根據需要而招聘更多教師,不受政府政策干預;第二,教育模式上,學校可自行選擇教學語言,有更大自由度編製課程內容;第三,管理層面上,學校可自行決定學費水準,決定是否參與中央統一派位,或是否跟隨政府要求成立法團校董會。

直資學校享有非一般的自由度,亦不拘泥於政府的教育政策,因此符合很多家長的期望。家長亦明白天下無免費午餐、實施優質教育需要資金的道理,所以都願意接受直資學校提出的高昂學費,送子女入讀這些學校,享受優質教育。

不過,直資歸根究柢都只是一種制度,以上充其量只能說某直資學校的制度很優秀,但優秀制度下的學生又是否一樣優秀,這是後話了。

其實,不見得直資學校優秀等於所有學生優秀。一所學校內良莠不齊屬平常事,富裕學生中亦常出現不好的新聞。富裕階層中有優秀學生,但清貧學生中亦不乏可造之材。政府按照直資學校收生情況而發出資助,原意就是要確保清貧子弟有機會進入直資學校接受優質教育。

功利地說,直資制度為學校帶來兩方面好處:學校收取富裕家庭的學費來維持學校日常營運;而從龐大儲備中抽取部分來資助清貧學生學習,不僅發掘更多的優質學生,亦可以為學校「省招牌」建形象。富裕子弟和清貧子弟在同一教育資源下學習,大家機會均等,成才與否就各安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