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跳至主目錄​

思入風雲:學校小金庫

無論是直資學校,還是非直資學校,教育局對學校資助津貼,都應該有一套標準和審核程序,嚴格把關就可以把問題解決。

基於這個原則,便清楚把不應由政府資助的開支發還,不是直資的問題,而是所有學校的問題,因此不必獨立討論,真的要針對直資學校的資源管理,一定是只有直資學校才有的收費部分。

正常而言,那一筆額外資源有一千萬到四、五千萬元不等,這是直資獨有的情況,再加上數額龐大,而且學校有較大彈性去運用,所以往後的檢討,也應該集中在這一個學校的小金庫。

教育局對於直資學校所收的學費資源,相信早已有一堆指引,但這堆指引是草創之初,一定寫得比較原則性,也就是比較模糊和籠統。現在發生了這一大堆問題,監察執行上的疏忽不用說,這通過行政手段和效率可以解決,重點反而是在兩方面:一是以事實去重新檢視這些指引的適當性;二是把這些指引的內容豐富完善,並以實例說明,把籠統和模糊的程度降低。

其中被審計署非議的是學校把大量資金用於投資。這一點可以作公開討論,問題的根源,是學校應否有太過大量的資金滾存。如果這些資金是來自特別捐獻,那就可以當作種子基金,投資生利用於教學,但如果這些資金是恒常學費所得,就不可能有太過巨額的盈餘,因為學校所得由現時的學生所交,理應由現時的學生享用,太過大額的盈餘,其實也是學費偏高的成因。

是故,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是盡量收支平衡,還是容許學校有巨額學費盈餘,必須先解決,如果容許,就不應不准投資!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電 郵: news@opg.com.hk網上爆料
傳 真: (852) 3600 8800手機網站: m.on.cc
SMS: (852) 6500 6500MMS: ireport@on.cc
本網站已採納無障礙網頁設計。如閣下對此網站在使用上有任何查詢或意見,請以下列方式聯絡我們。 電郵 : enquiry@on.cc
東方日報香港人的報紙 必然首選 連續49年銷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