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雜誌《新周刊》做了專題,說現在的中國人像1986年作家王朔的小說一樣,沒感覺,無夢無痛無趣。
內地的八十後九十後,想的和做的沒兩樣,不想活着又不想死,不知道為了甚麼的有一天沒一天,想的做不到,結果整天都在混。他們不希望被看見,在辦公室開會的時候永遠坐在十點鐘的方向,他放假同事到了第三天才發覺他不存在。他們只有四點的生活,上班、回家、上網、睡覺。他們對知識沒有追求,如果要零錢坐車他們會去買張彩票多於買本雜誌,因為他們知道要成功,要發達,需要的是運氣不是努力。
他們的人生,只有生存,沒有生活;混碗飯吃是他們人生的代名詞,追求名牌名物或是享受,也只是一種工作的模式——因為要混下去,有些身外物是需要的。學歷不是他們改變生活的方法,書讀多了,只會被期望更高。他們最希望的,是有一天沒一天的等時間過,活得像個老人——在城市中歸隱,一切求過開心,一切等待平平淡淡完了。他們不對戀愛有甚麼追求,不會主動說分手,即使大家不再愛——只要不分,一切就好。
內地的文化雜誌提及這些事情,也許在香港早就出現了。會考失敗了,幾次都讀不來,聽政府說去唸個副學士,結果就搶低了大學生人工。做了三年甚麼文員,都是六千大元一個月。買部iPhone4交個電話費買部PS3甚麼都沒有了。將來?將來甚麼都沒有。想建立自己的家庭嗎?房子如何來?孩子如何養?今天賺六千,明年後年十年後,他有機會改變嗎?
沒有。到處也是死局,說內地有很多機會,應去內地打拚的社會賢達。也應先讀讀王朔的小說,把你們的子女送上去才說。
讀\說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