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顏色經濟

香港黑色風暴一年多,經歷幾多風雨起落,過程中最具創意的想法,莫不如要建立黃色經濟圈,同心協力,各自建立商業組織,互相呼應,團結政見相同友好。所謂黃色經濟圈,是指部分運動參與者以政治取態區分和構建經濟圈,號召在消費時優先光顧政見及理念相同的商戶「黃店」,同時杯葛政見相異的「藍店」,藉此獲得資金來支持運動,為社會事件的積極參與者創造職位,並進行專業培訓和職業配對,逐漸建立圈內供應鏈,減少進口中國大陸貨品,打破親共財團壟斷。

建立黃色經濟圈背後,其實產生很多不易解決的問題,包括誰有資格審核商戶是黃是藍?審核者又以甚麼標準來定義黃店?在聲稱無大台號召下,每個示威者都有權不受任何組織平台的約束作行動。在缺乏嚴謹審核機制的情況下,被歸類的黃店,到底有幾多準確性和可信性?還是只要有人隨便在黃色經濟圈平台上點名,其他人附和,便算決定顏色,或建立黃店地位,或打成藍店,等候手足去打砸破壞?

當時不乏在社交媒體上見到,因有某些抗爭者只是聽到某食肆其中一名員工批評反送中運動,就將該食肆打為藍店,號召手足前去打砸破壞。至於有幸被標籤為黃店,又是否認同被確立的定位?被列入黃店,又是否需要為這個標籤負上任何實質義務和責任,例如為前線手足提供免費服務、僱用因參與運動失業的參與者?這些黃店一旦出現問題,例如表現欠佳、違背承諾,又有甚麼平台有權去進行監督和規管?沒有具認受性及普遍受到接納的組織及平台去進行審核、規管、監督和懲賞,到頭來只會出現內鬥,相互抹黑或一味鬥黃,結果無心或無法按經濟規律經營,只剩下一班圍內人圍爐取暖,虧蝕殆盡關門大吉。

到今天黃色經濟圈運行一年多,成績如何?看來成功少見,失敗者居多。很多黃色食肆已悄悄關門;有黃色食肆被人在圈內社交媒體批判,指主事者以埋堆黃圈為名,並不真正執行圈內經營要求,店員並非全是兄弟,價錢上並沒有特別照顧自己人,只是借黃色作為招徠顧客手段;有食肆公開宣布脫離黃圈,並取消店中黃色標誌,變回普通食肆。當然,如果標榜黃色食肆不能吸引額外顧客到來光顧,反而趕走熟客,衡量利弊,脫離是較佳選擇。有經管口罩業務,最近也爆出新聞,被指部分產品並非自己廠房生產,而是拿別人產品加工牟利。也有經營者被指製造虛假單據,騙取特區政府津貼,正在接受警方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