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大落後 抗疫騙案吹又生

常言道,有危也有機,但在特區政府無能管治下,香港往往只有危沒有機,電子支付便是最好例子。疫情之下,市民減少出門消費,網購大行其道,同時傳統商業交易必須有直接接觸,容易散播病毒,本應是港府推行電子支付的大好時機。無奈庸官應做不做,應管不管,致使本港電子支付比內地落後何止10年,網購罪案直線上升才是最不堪設想。

Q嘜認證 納入監管

商戶在社交平台開設專頁銷售貨物,本來是網絡科技下的正常商業行為,足不出戶就能購物,為商戶及顧客帶來商機和便利,尤其是疫情之下市民減少上街,網購更是如雨後春筍。然而,正因為港府一貫的放任自流,後知後覺,對網購的監管近乎零,令不法之徒有機可乘。本報接獲市民投訴,一個標榜出售新鮮食材的網上專頁在收取其貨款後拒絕發貨,追問後更慘遭封鎖帳戶,其後才驚悉涉事騙徒以同樣手段開設多個專頁騙款,苦主最少200人。記者看過相關專頁,圖文並茂十分吸引,並以免費送貨作招徠,又因為食材定價比市價只是略為便宜一成,每張訂單所涉款項大約一千幾百元,令市民疏於防範,容易受騙。

上述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警方數字顯示,本港今年首8個月錄得10,534宗詐騙案,比去年同期暴升逾倍,網上購物騙案佔4,950宗,升幅達2.5倍。數字不會說謊,網上購物騙案在疫情下應運而生,已成為本港罪案又一主流。然而,別說警方追查有一定難度,港府至今對網購不監不管才是最大問題。正如有人建議,市民光顧網店和光顧實體店一樣,必須選擇有信譽和口碑的店舖,一些無名人士開設的無名網店,即使涉款不多,最好也是可免則免;政府更是責無旁貸,網店同樣需要規管,例如實行「Q嘜」認證制,網店亦須出示銀行擔保書(Bank guarantee)一類文件,予顧客信心等。

當然,港府豈止在規管網店方面無所作為,連推廣電子支付也是無為而治,完全落後於形勢。在疫情吃緊之際,鈔票都可能成為播毒媒介,市民愈來愈希望以電子支付代替真鈔,減少在商業交易中的直接接觸,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本港電子支付大落後,的士固然鮮有設置電子支付系統,食環署街市也是一樣。一想到找贖時要收取濕漉漉的鈔票和硬幣,既有欠衞生,又令人倒胃。人們不明白的是,香港回歸已經23年,電子支付竟然和23年前沒有甚麼分別,仍然以八達通和信用卡為主,電子錢包的普及面仍然偏低,與民生相關的商店依然鮮少使用。就上述提到的乘坐的士和到街市買餸,便是和民生息息相關的典型例子,偏偏這些行業連八達通都拒收,香港還談何智慧城市?

稅項優惠 鼓勵推行

說到底,的士司機、街市檔販之所以對電子支付抗拒,最主要原因是各大電子支付平台向商戶收取一定的手續費,金額通常是每宗交易的1%至3%,商戶經營成本增加,收入減少,自然無動力使用。由此可見,要將電子支付普及化,關鍵在於一個「錢」字。要求電子支付平台免收手續費不切實際,最簡單快捷的做法,便是從政府做起,例如透過減免稅項等行政手段,鼓勵商家增設電子支付;又如由政府補貼或資助手續費,待電子支付成功落地才撤銷資助。更重要是政府部門以身作則,若各項政府收費都規定使用電子支付,市民或商戶即使再抗拒也只能接受。

這不是限制人們的選擇,而是與時並進,讓科技便利生活。所謂時間就是金錢,用手機掃一掃便能付款,節省的時間已是無價;更何況在疫情之下,電子支付比現鈔支付衞生得多,對防疫也有幫助。內地電子支付的發展領先全球,在全球流動支付使用率也是居首,原因正在於內地政府大力推行,政府及公共設施必須使用電子支付方式繳費,人民不得使用現金;而內地網絡發展的起步雖較香港遲,但遲來先上岸,正正因為一起步已是3G年代,手機滲透率高於電腦,沒有包袱之下反而更有利電子支付發展。反觀香港故步自封,前財爺曾俊華否認本港電子支付市場落後,甚至反怪安全性成疑;林鄭月娥更連八達通為何物都不知道,加上部分港人動輒認為電子支付侵犯私隱,卒令推廣及發展困難重重。

然而時間不等人。當電子支付成為大勢所趨,香港卻一直原地踏步,「蝕底」的必然是香港。特別是內地市場全球最大,當內地實行電子支付而香港未能銜接,成為斷層,這對中國沒有影響,到頭來利益受損的也是香港而已。